崔德根给社区志愿者介绍注意事项。
曹中汉(左)给新来公司报到的军转干部刘晓斌讲解公司业务。
■文/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甫 实习生 万天宇
我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结束了军旅生涯后,依靠着红色军魂的基因传承,默默无闻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无私奉献着,以另外一种方式续写着精彩人生,他们就是我市138名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
2001年,我国开始实施军转干部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安置方式。18年来,我市已有138名军转干部放弃政府计划安置,选择以自主择业方式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然而,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一个个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感人故事,让我们再次领略到军人的风采。
创办全省首个专业孵化基地
会展中心企业总部大厦32楼内,“精彩军转路 创业第一步”“弘扬战斗精神 彰显军人风采”……一个个醒目的红色标语牌让人看得热血沸腾。一间桌明几净的办公室里,曹中汉正忙着给刚来公司报到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刘晓斌介绍公司的业务。2013年,时任召陵区委常委、区人武部部长的曹中汉,根据组织安排,正式告别了26年的军营生涯。结束军旅生涯后本可以选择在市直单位计划安置的他,毅然选择了自主择业。
“只要军人的意志不变,相信新的精彩肯定会来临。”曹中汉坚毅的目光中流露出无可置疑的自信。2017年9月,漯河市城通公司总经理曹中汉和同为我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师宝安、陈卫东、程建华、刘群才等人一起,注册成立了漯河市军创实业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在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正在利用我市创业优惠政策,全力申报市级创业孵化基地。
“军创实业有限公司是全省首个专门由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建的创业孵化基地,也是我市扶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实现创业就业的一个政策洼地。”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赵耀华告诉记者。
今年5月份,孵化基地正式启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13家公司先后来这里安营扎寨。曹中汉告诉记者,基地13家企业涵盖了食品加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通信工程、消防工程、园林工程、生物科技等多个行业。“目前这个基地已经吸收了15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和20多名退役士兵及一大批普通劳动者创业、就业,引进的高科技企业中科云库(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会为我市涵养重要税源。”曹中汉自豪地告诉记者。
孵化基地大楼内,两行蓝色的大字十分醒目:运用平台力量,服务退役军人;成就万家企业,实现强国梦想。“这是包括我们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在内的所有退役军人共同的心声,也是对孵化基地的目标定位。”曹中汉表示。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军龄在18年以上,离开军营后,投身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会不会有点不适应?赵耀华主任告诉记者,作为全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娘家”,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中心准确把握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诉求,在做好退役金发放各项管理工作的同时,全力做好心理关爱、心理疏导等各项服务工作,让他们离开部队后失落的心灵找到了归属,体验到“家”的温暖,并采取多种方式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提供帮扶,真正做到让他们安居乐业。一是就业方面,不定期组织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到多个企业实地考察,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岗位;二是创业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市创业优惠政策,扶持创办创业孵化基地,协调小额贷款和一般创业贷款300多万元,开办税法知识等讲座;三是培训方面,组织好全国统一的网络培训和全省统一的适应性培训,创造性开展个性化培训,在清华大学成功组织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新创业培训班,邀请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知名专家学者给他们讲解专业知识,并进行面对面交流,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创业就业意愿和能力。“我市大部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在企业里担任中层以上管理职务,成为企业的精英。”赵耀华说,目前我市85%以上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实现了创业、再就业,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
忠孝两全的社区“网格长”
军装虽然脱下,为人民服务的本色仍在。7月28日下午,55岁的军转干部崔德根正在海河社区里忙着给放假的孩子们填写注册志愿者信息。“这里填写你的学校名字。”指着一个方格,崔德根耐心地提醒着学生。
每天早上7点40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崔德根就从位于汉江路的家里骑着电动车来到海河社区居委会,开始新一天的忙碌。入户登记人口信息、调解邻里纠纷、办理各种业务登记……每样工作他都做得一丝不苟。2004年转业以后,崔德根在河北沧州一家生产企业担任中层领导,一直做了12年。2016年,崔德根辞去工作,回到了漯河家中。“老家是临颍县三家店的,家里老人这两年身体不太好,就回来了。”崔德根的眼里只有两个字“忠”和“孝”。在部队,对党和军队忠诚,退役后,担当起孝敬老人的责任。
“现在家里的老人只剩下老岳母还健在。”崔德根告诉记者,他刚从外地回来时,一直忙着照顾家里的几位老人,给老人们洗澡、晒被子、洗衣服……有时候,忙得连出门散步的时间都没有,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出来工作。如今,家里的事情不多了,他才开始工作,成为海河社区社居委的一名工作人员。
“老崔每天早上很准时。军人的作风和我们就是不一样,他从来没有迟到过。”海河路社区居委会的同事郝军燕等人提起崔德根,个个竖起大拇指。现在,崔德根在社居委同事们中的年龄是最大的,大家伙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崔”。海河社区总共分了四个网格,崔德根是四个“网格长”之一。他主要负责建行等几个家属院的环境卫生、小区里的日常事务和协调解决一些邻里纠纷等。“有时候我们经常忙到晚上十来点。”郝军燕告诉记者,有段时间为了登记社区居民的人口信息,专门趁着晚上家里有人的时候上门服务,55岁的崔德根经常楼上楼下地来回跑。
“其实,我还有一个身份。”记者采访临结束时,崔德根指着“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海河社区服务站”的牌子告诉记者,他是海河社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站的负责人,主要负责海河社区及周围居住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志愿者活动及联谊等,不定期组织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志愿者参加植树、“保护沙澧母亲河义务清洁行动”等活动。
脱下军装穿上环卫装的“马路使者”
闷热的天气、封闭的驾驶室,单调枯燥地来回作业……这一切,在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左富增的眼里显得十分平淡。
2013年,曾经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老兵的左富增从部队正式退役,选择自主择业。2016年,他自愿到源汇区环卫处做了一名普通的清洁工司机,利用在部队所学习的汽车管理这一特长,为城市环境整洁出力流汗,成了一名勤劳的“马路使者”。
“一名军转干部不干个体面的工作,天天扫大街,干这又脏又累的活儿图个啥?”刚开始,左富增的家人极力反对。“环卫工人又咋了?我是靠本事吃饭,管别人说啥哩。”左富增轻描淡写地说。在部队,左富增学会了开大车这个技术,退伍后,他曾尝试过汽车服务站、园林绿化等工作,最后还是放不下部队学习的这项本领。
记者看到,左富增负责的白云山大道路段人多车多,路面很干净。“要干就必须一心一意把活干好。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左富增不断地走走停停,有时看到废弃的塑料袋,就专门放慢车速,确保被扫进车里。
“一到夏天,难闻的垃圾味道很重,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执着的敬业精神是干不好这个职业的。”左富增的一名同事告诉记者。
每天5点起床,6点开始干活,直到上午11点半,下午1点多出发,从2点干到6点……这是左富增每天的作息安排。在城区南环和白云山大道路段来回作业,左富增总结出了一套工作经验。因这两个路段平时人流车流较多,飘浮物多,常造成清扫车气道堵塞,滤芯损坏,他总是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精心爱护保养车辆。经他保养的车辆实现了四不漏:不漏水、不漏油、不漏电、不漏气,车辆技术状况达到了四个一:一人能推动、一脚有效能、一手能打动。
红色军魂永传承,精彩人生续辉煌。我市广大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市人民一道,为推进漯河“四城同建”,为奋力谱写新时代漯河更加出彩新篇章展现出了新担当、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