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网讯(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晓峰)站位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添浓彩,建设中国食品名城,漯河味道飘香全国——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智能化、绿色化、企业技术“三大改造”,落实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推动传统食品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多年来,全市食品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始终位居全省第一,成为全省万亿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
技术创新引领。优先支持现有食品企业“三大改造”。鼓励产学研合作。出台《食品产业科技创新提升行动方案》,建立科技创新券制度,鼓励企业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先后与中国科技大学建立了科技园,与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共建了漯河工作站,与江南大学建立了长期全面合作关系,成立了河南工业大学漯河工学院(本科学院),完善了食品产业技术研究推广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提升食品产业技术研发能力。积极建设休闲食品加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支持我市更多的食品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市场优势、新产品开发优势,在更多食品领域主导或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目前,全市食品行业共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博士后研发基地2个、院士工作站2个、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拥有国家肉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肉及肉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字号食品检测机构,先后参与制订、修订与食品有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39项。
集群集约发展。一方面,培育壮大本土企业;另一方面,着力招大引强延链补链。仅去年,全市就有13家食品企业成功进行了战略重组,引进投资16.1亿元。同时,建设食品特色园区。依托中国食品百强工业园,招引食品龙头企业、行业百强企业以及与食品相关的食品机械、科技研发等项目,建设食品包装和机械产业园、食品辅料产业园等“园中园”,努力实现食品机械、食品包装企业在我市集中聚集,打造食品产业生态。
产业深度融合。从源头入手,建设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全市通过验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畜产品分别达到116个和71个。加快交易基地和专业物流园区建设,打造食品物流网络,提升食品产业集散能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快食品工业“两化融合”,引导企业从设立门户网站和推行财务信息化入手,建设电商平台,不断增加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等使用率。
服务保障有力。出台扶持政策,对大型食品企业实行土地特殊优惠政策,对新引进的食品企业实行税收特殊优惠政策,对新上项目的食品企业实行贷款贴息支持特殊政策。强化资金支持。设立1.1亿元的企业信贷周转基金、总规模10亿元的食品产业投资基金,在保全银行信贷基金、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维护企业融资环境、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深化企业服务。成立由市委常委挂帅的持续做大做强食品产业合力团,深入开展全市企业服务年活动,为项目和企业解决近300个困难和问题。
安全监管到位。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形成市、县、企业、市场四个层次的食品安全网络体系。明确食用农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入市和生产加工企业前后各部门的监管责任,建立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构建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为消费者的菜篮子上了一道“安全锁”。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公安局食品安全犯罪侦查支队,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