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网讯(文/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亚杰)今年,首批“00后”将要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如今,又到了开学季,他们的行李箱都装了啥?不同年代的大学生行李箱又装了哪些不同的东西呢?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了解不同年代大学生的“行李箱”以及背后的故事。
手机电脑成“00后”标配
8月22日,市民王女士一家三口开车前往800公里外的杭州,儿子今年考上浙江大学,开学前她要和老公一起把儿子送到学校。他们为儿子准备了一个大皮箱,里面装满了各种物品。
“箱子里装的有一些孩子喜欢的东西,比如一个小台灯和一本古诗词词典。还有一些感冒药、治跌打损伤之类的常用药,以备不时之需。再有就是一些针线包、棉签、剪刀、水果刀这些小物品,杂七杂八准备了不少。”王女士说,至于手机和电脑这些电子产品,现在基本成了大学生的标配,手机孩子一直在用,“笔记本电脑在家里,考虑到孩子到校要军训,也没必要带,准备让他‘十一’假期过后再带到学校。”
同样是今年考上大学的彭浩,马上要到天津读大学。“我准备8月26日去学校报到,我就带了一床厚被子、两三双鞋、一二十双袜子以及一些其他衣物,其他东西打算到学校再买。我们要坐火车去,带东西多不方便。”他告诉记者,“手机肯定要随身带着,不过电脑我打算等开学后再买。”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00后”上大学,手机、电脑基本成为标配,很多家长都已为孩子准备好。不过考虑到财物安全问题,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过完国庆节后,再带到学校。
“行李箱”是母亲缝的布包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60年代。76岁的李全旺老人,1960年考上洛阳理工大学,他当时坐了8个小时的火车,从漯河到洛阳站下车。报到时拿着提前办好的户囗迁移、粮食转移等手续,他的大学“行李箱”就是母亲手缝的一个布包,还有母亲提前为他烙的很多烙馍,里面卷着他爱吃的菜。
“那时候家里穷,没有行李箱,就用一条床单包上被褥和换洗的衣服,手里提着装有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布包。布包是我母亲亲手缝制的,装有牙具、钢笔、记录本、参考书之类的东西。”李全旺告诉记者。
酱豆芝麻盐成难忘记忆
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的韩立华的“行李箱”就简单得多,求学路也容易得多。1987年,他考上漯河师范,从老家邓襄镇骑着自行车到市区上学,只带了一个黄色挎包。
“我们那一届刚好赶上好时候,学校发被子、茶缸这些生活用品,所以开学的时候就带几件简单的换洗衣物,背一个挎包就行了。那时候我们都流行带酱豆、芝麻盐,同学多,你吃点我吃点,带多少都是一顿吃完。”韩立华笑着告诉记者。
行李箱变化折射时代发展
2001年考上西安财经大学的张俪俪,带着两个大行李袋跟着父亲挤了一晚上的火车到达西安。她告诉记者:“被子、床单、被罩都是从家带的,还带了不少妈妈准备的煮鸡蛋、火腿肠等吃的东西。至于通讯工具那时候还没有,我到毕业实习时才有了一个小灵通。在学校打电话,最常用的是插IC卡的公共电话。”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进入新世纪后,大学生行李箱的变化一年比一年明显。
“我们上大学时,条件已经很好了,基本上每人都有手机。大家在暑假的时候都能用手机联系同学,不过开学时带电脑的人还很少。”2008年考上南京某高校的刘杰说,开学时他们基本都只带一个行李箱,里面装着简单的衣物和自己喜欢的几本书,其他的东西都能在学校买到。
“从大学生们行李箱的变化,可以看到时代的变化。”刘杰说,但始终不变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