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菊在忙碌。
文/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齐 放 实 习 生 李博昊
在市区嵩山路灯具市场,每天一到下午5点半左右,大门里面第一个停车位都是空着的。即使有车停在那里,到了这个时间点,车主也会主动把车挪走。没有规定,这是市场商户们近三年自发形成的一种默契。那么,商户们留一个空车位究竟是给谁用的呢?这些说来话长。
意外事故,丈夫一只胳膊致残
39岁的冯晓菊是许昌市襄城县颍阳镇人,2004年与丈夫郭科帅结婚。婚后随着两个儿子的出生,生活压力加大,夫妻两人就在镇里经营一个小饭馆维持生计。
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秋季的一天,郭科帅朋友的父亲去世了,他去帮助料理丧事,没想到晚上骑车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由于伤势严重,郭科帅后来又转院至平顶山和许昌的医院治疗,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右胳膊致残。
一场车祸,也彻底让这个家陷入了困境。郭科帅为了治疗先后花去了20多万元,大部分是从亲朋好友那儿借来的。饭馆没办法继续经营,也转给了别人。
为了生计,夫妻俩来漯做生意
2015年春节过后,郭科帅和冯晓菊把两个儿子留给父母照看,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漯河,准备跟亲戚学卖白吉馍。
白吉馍夹肉看似一个简单的活儿,可是怎样把肉做得熟烂可口,肥而不腻却不容易。好在郭科帅和冯晓菊以前经营过饭店,有一些做饭的基础。经过一个多月学习、摸索,两人终于能熟练地卤肉、烤馍、夹馍。夫妻两人还增加了一个烙馍卷菜的项目,为的就是能增加一些收入。
夫妻两人在市区大学路丁湾村租了一间房子,安顿下来后,买了电动车和厨具等,开始了新的生活。
做小生意有诸多艰辛,也许不去做永远体会不到。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凌晨4点半,冯晓菊就起床炒菜、和面,早上6点左右到市区文化路漯河高中附近摆摊。忙碌到7点多,她又来到嵩山路机电市场内,让刚打开店门准备营业的商户吃上可口的早餐。到了上午10点,冯晓菊不顾困乏和劳累,回到家中补充一下菜品和烙馍用的面,12点之前再次来到文化路漯河高中附近。
从早上起床一直忙碌到下午2点左右,冯晓菊才疲惫地回到家中,简单地吃些饭,然后午睡一会儿解除困意。
下午4点,体力和精神恢复得差不多的冯晓菊和丈夫一起卤肉、做菜,准备停当又骑上电动车,在下午5点半左右出现在嵩山路灯具市场门口。
“有时刮风下雨我都来这摆摊,不是为了多挣几个钱,因为这个市场的人对我太好了。”冯晓菊说。
商户暖心,每天留下一个“车位”
让冯晓菊记挂在心、口中所念的商户的“好”,记者刚见到她时就感受到了。
10月14日下午5时30分,冯晓菊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嵩山路灯具市场大门口内侧。她的车还没停稳,旁边一辆白色汽车上的男子就连忙对她说:“我把车开一边,不影响你做生意。”
挪车的男子告诉记者,卖馍的大姐天天在这儿,分量足又可口,大家每天这个时候都会来这儿腾一个车位的地方,让她营业。
冯晓菊一边感激地道谢,一边开始了晚上的生意。刚把东西整理停当,市场附近的商户就围拢了过来,冯晓菊忙而不乱,有条不紊,一会儿工夫就让六七个顾客满意离去。
商户张先生说,晓菊在灯具市场摆摊时间长了,慢慢大家就熟悉了。有人与她聊天时,得知了她家中的情况。于是,只要晓菊一出摊,大家就心照不宣地去买。有时自己不想吃,就买了给家人或者朋友。
“每个人都有难处,她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挣钱,我们应该帮助和鼓励她。”商户唐小姐说,“自从大姐在这摆摊后,我都是买她的烙馍。”
采访中,很多商户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不过大家的心愿是一致的。大家每天用买白吉馍和烙馍卷菜的方式默默地支持冯晓菊。久而久之,灯具市场的商户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就是每天下午5点半左右,市场大门里面第一个停车位永远是空着的,为的就是给冯晓菊留下摆摊的地方。
“漯河不但城市漂亮,人也很美。在这里感觉就像亲人一样,心里很温暖。”冯晓菊朴实的话中,满满的都是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