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这个村 传承老手艺 制伞富农家
名城网讯(文/图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甫)一把伞,几代人凭借它安身立命;流传300多年的制伞手艺,让全村百姓走上了致富路……10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以制伞业闻名的召陵区邓襄镇于庄村,见证了村内繁荣的制伞业和百姓的富足。
村子已有300多年制伞史
“俺村制伞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末清初。”于庄村村支部书记谢要轩告诉记者,村里流传着一个故事:明末清初时,于庄村一位老人在外地买了一把伞,觉得此伞美观大方且质优耐用,就拆看了伞的各个部件,自己摸索出伞的制作方式,生产出了于庄村的第一把手工雨伞。随后老人把制伞技术传授给了街坊邻居,“村里人制伞的历史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我记得爷爷专门制作油布伞,每次把做好的伞用担子挑到当时的郾城县卖,后来我和父亲也推着架子车去卖伞。”54岁的村民于建堂告诉记者,目前,于庄村用竹子制作传统油布伞的人家已经不多了,大家都开始用铁条、铁管等材料加工现代伞。
“油布伞看着就由几样东西做成,其实包含了多道工序。”在于建堂家的院子里,制作好的油布伞伞架成堆放着,过几天这些伞架就要被装上伞布,做成成品。
“每根竹子的顶端都需要用铁皮包裹一下。”于建堂指着一个伞架告诉记者,每根竹子都得打孔钻眼,最后用铁丝穿在一起,整把伞做下来需要18道工序。
制伞手艺养活数代人
干净整洁的水泥街道,红砖白墙的两层小楼……记者在于庄村村内漫步,清一色的两层、三层现代化建筑次第排开,各种绿化树木遍布村内道路两旁。
“俺们村大多是制伞手工作坊,这个手艺已经养活了几代人。你在街头随便找来一个村民,他都能给你讲上几句制伞的工艺。”谢要轩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于庄村内有一半以上的村民从事制伞行业,有的甚至全家搬到了西安、成都等地,专门以制伞为生。
村北头的一个厂房里,64岁的谢付元正和几个工人一起忙碌着。“我负责的是钻孔工序。”谢付元和制伞行业已经打了40多年交道,现在他在村民谢广辉开办的加工厂里打工。他告诉记者,每做好一把伞的工费是4元,每天他能拿到300元左右的工资。
据了解,现在于庄村有22家制伞加工厂,加工点已遍及信阳、商丘、兰州、武汉、上海、西安等地,年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带动周边300多名群众就业。
筹划建立伞博物馆
挖耳刀、圆锉等制伞工具,桐油、广丹等伞布材料……在于庄村村室旁的一个房间里,几十种和伞有关的工具、材料被整齐有序地摆放在架子上。展览室里,老油布伞、大遮阳伞、镀锌管伞等不同年代的伞,代表着于庄村村民的一段段回忆。
“我们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想把制伞的历史展示出来。”谢要轩指着眼前的一个个物件告诉记者,村干部把这个想法在集体会上说了以后,很多群众纷纷把家里的老物件捐献出来,存放到这个村室里。
“我们把制伞的工具、原料集中搜集起来,就是为了将来建立一个关于伞的博物馆。”谢要轩告诉记者,建博物馆目的是为了留住于庄村这个数百年的传统手艺,让后辈人记住村里的制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