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农艺师杨秀安讲述我市农业种植40年变迁——插上科技翅膀 遍地果蔬飘香

来源:漯河晚报 发布时间:2018-11-23 09:12:52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40年来,我市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模式由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到成立2800多个种植专业合作社,打破种植小麦、玉米、红薯、大豆的单一传统种植结构,引进了更多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如今,大徐的西瓜、曹店的蔬菜、龙城的桃子远近闻名,不仅供应漯河市场,也销往上海、天津、深圳等全国各大城市。

  今年60岁的高级农艺师杨秀安,在我市农业种植一线奋战40年,致力于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种植技术的进步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11月20日,记者对杨秀安进行了采访。

  名城网讯(文/图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尹晓玉 实习生 李 潘)

  1978年以前: 种植结构单一,亩产量都很低

  杨秀安家住市区顺河家园小区。

  从上初中开始,杨秀安就爱好钻研农业种植方面的技术、技巧。1976年,杨秀安高中毕业后来到龙城镇木梳杨村生产队,担任主抓农业生产的队长,开始了“跟种地打交道”的职业生涯。他40多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普及小麦、玉米、棉花、烟叶、红薯等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推广食用菌、蔬菜、林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修剪、嫁接和病虫害防治,培训学员60多万人。

  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杨秀安表示,1978年以前,我市广大农村还是传统的种植结构和模式,主要种小麦、玉米、红薯等传统农作物,几乎没有经济作物。由于水利配套跟不上,管理技术落后,良种质量不高,导致农作物产量很低。小麦亩产量只有五六百斤,除去交公粮,剩下的还不够吃。红薯亩产量1000斤左右,玉米亩产量四五百斤。为解决温饱问题,秋季农民以种红薯的居多。

  “可以说红薯养活了我们那一代人。当时的农业种植没有技术可言,没有经济作物,产量低,勉强能解决温饱。”杨秀安说。

  1978年到2000年: 开始引进经济作物,粮食产量逐渐提高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种地的积极性高了,但技术落后、结构单一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的发展。为提高粮食产量、掌握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1986年,杨秀安报名到河南科技进修学院学习,主攻食用菌的种植技术。1988年,杨秀安毕业后到原郾城县科委工作。1989年到1992年,杨秀安被单位选送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系和林果系深造学习。1992年,漯河市食用菌研究所成立,刚毕业的杨秀安担任了所长,开始在广大农村推广食用菌种植技术。

  当时,阴阳赵镇、大刘镇、孟庙镇等地方已经开始种植食用菌,但食用菌生物学效率只有60%左右,也就是说一斤材料只能生产出五六两菌类产品。不会生产原材料,需要到郑州去进货;没有专门的技术培训机构,全靠农民自己摸索。

  1993年,杨秀安到万金镇郭庄村驻村,推广食用菌生产技术,这一去就是3年,专门给当地农民培训食用菌制种和种植。如今,郭庄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专业村,家家户户种植食用菌,技术已经很成熟,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现在我也经常去郭庄村,时间长了,跟村民有了感情,家家户户都认识我,他们很多人都有我的电话,有啥问题打个电话,我马上就过去帮忙解决。”11月20日,记者来到杨秀安家时,他正在电话里指导郭庄村村民李来发种植食用菌的技术问题。

  “1978年到2000年,由于肥料改良、技术推广、兴修水利、种子优化等,粮食产量逐渐提高,小麦亩产量达到700斤左右,其他农作物也都有所增产。虽然林果、蔬菜的种植量少,技术普及也不够,但种植结构已经由以传统的农作物为主向经济型作物转变。在龙城镇、万金镇、阴阳赵镇等地方,开始出现蔬菜大棚和果园。”杨秀安告诉记者。

  2000年以后: 经济果林、蔬菜大棚遍地开花

  进入新世纪,随着种植技术的逐渐普及,农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杨秀安向记者介绍,如今,我市的小麦亩产量突破1000斤,甚至能达到1200斤;玉米亩产量达800斤到1000斤。但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很多土地被闲置。近几年来,通过土地流转,我市的很多村庄成立了农业生产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目前,全市已经有2800多个种植合作社,几乎遍布每个乡镇,主要种植林果、蔬菜等经济作物。

  “从2014年开始,青年乡的大徐村发展大棚西瓜种植,一亩地的大棚,年收入2万元左右。如今已建成120多座西瓜大棚,西瓜销往东北地区以及深圳、上海等各大城市。新店镇的双楼徐村,2013年开始从陕西省周至县引进猕猴桃,结束了漯河不能种植猕猴桃的历史。如今,全市猕猴桃种植已经达到2000多亩。在问十乡曹店村、大刘镇蔡庄村等地方,都建了不少蔬菜大棚,不仅供应我市的蔬菜市场,也销往全国各地。”说起我市的经济作物种植情况,杨秀安了如指掌。随着经济作物在我市大面积种植,他越来越忙了,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占据了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我现在主要是到处给农民讲课,关于林果的种植、修剪、嫁接、病虫害防治等,还有大棚的管理。基本上课堂都开在村里,多数时候都在地头。”杨秀安说。

  杨秀安的梦想: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帮更多人实现增产转型

  从1976年到农村工作,1988年走上讲堂,开始给广大农民培训农作物种植技术,40多年来,不管严寒酷暑,杨秀安一直活跃在田间地头,培训农民、传播技术。

  如今已经60岁的杨秀安还在给全市的农民做培训。“现在咱市里正在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我明天要去蔡庄,后天去曹店,主要是给农民们讲技术。我的梦想就是给农民、给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11月20日,杨秀安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他通过不断学习,掌握了很多种植技术、技巧,只要他还有力气,就会继续行走在田间地头,把这些知识和心得讲给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增产转型。

编辑:陈金旭
相关文章
  • “高考,我们准备好了”

    2018-11-23 09:12:52

  • 樊侯寺前摆棋盘 古槐树下争棋王

    2018-11-23 09:12:52

  • 蒿慧杰刘尚进等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一线工作人员

    2018-11-23 09:12:52

  • 漯河:志愿服务不停步 暖意融融过新年

    2018-11-23 09: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