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推出特别报道《中原追梦·漯河篇》 以漯河更加精彩为中原更加出彩增添浓彩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1-28 10:57:51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河南日报》推出特别报道《中原追梦·漯河篇》

  以漯河更加精彩为中原更加出彩增添浓彩

  魅力漯河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东 摄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蒿中刚

  11月27日出版的《河南日报》以14个版面浓墨重彩地推出了《中原追梦·漯河篇》特别报道,全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省辖市以来,我市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创造的众多在全省乃至全国精彩出彩的丰硕成果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提质发展 打造精彩漯河

  产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首个食品名城,漯河以食品产业而闻名。而如今,我市传统食品工业正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品牌化”为目标,不断更新换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近年来,以绿色装配式建筑、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食品机械等为重点,我市装备制造业年产值已超300亿元,成为继食品产业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我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2.2个百分点,首次突破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9.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4%;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秋粮占农业比例也不断提高。全市企业效益、财税收入、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城市提质,力促“四城同建”。围绕打造生态宜居文明城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近年来,我市更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深度融合,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在今年7月举行的漯河市委七届七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围绕“中原更出彩漯河怎么办”,深入谋划并着力打造提升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原生态水城、中国食品名城、中华汉字文化名城,以“四城同建”的实际成效为中原更加出彩增添浓彩。

  服务优化,打造最佳营商环境。近年来,在打造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我市改善营商环境,全面提升优化服务功能,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形成招商引资的“强磁场”。作为全国首批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市,我市紧盯全省审批项目最少、审批环节最简、投资环境最优这一目标不放松;在“放管服”改革上,今年取消和调整行政职权1523项,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11项,取消各类证明事项44项,对全市投资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实行“一窗受理”。我市正以“两个新台阶、四个走前列”(致力于实现“综合经济实力不断跨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和“产业转型升级走在全省前列、城乡建管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环境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发展动能转换走在全省前列”)为目标,加满油,鼓足劲,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民生为本 打造幸福漯河

  因宜居而幸福。让每个漯河人引以为傲的沙澧河风景区,处处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美,不只沙澧河风景区。按照以人为本、为民创建的原则,近两年,我市改造提升了一大批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建设了一大批街心游园、健身活动场所和小区健身广场,规划建设了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城市展示馆、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馆,城市环境实现较大改观,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市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近五年,我市累计完成城建投资近千亿元,成为漯河历史上建设力度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时期。一座生态宜居、生机盎然的“中原生态水城”正加速展现在世人面前。

  因文化而勃兴。我市强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由财政出资购买服务,推进优秀文艺节目进基层。

  因创建而美好。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三年行动为抓手,我市深入开展交通秩序、经营秩序、空中管线等五项整治,推进文明餐桌、文明旅游、城市清洁等五项行动,坚持堵疏结合、教育与惩戒并重,切实补足文明创建和城市提质短板。

  因惠民而实至。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统筹做好就业、就学、就医、住房、养老等民生大事,千方百计调好惠民底色。前三季度,全市民生支出118.5亿元,同比增长9.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9%。至10月底,市定10件29项具体工作中,幸福沙澧婚姻家庭服务中心等8项工作已提前完成。省定民生实事涉及我市的8件18项具体工作任务中,“四好农村路”建设等10项工作已提前超额完成。

  三力联动 打造活力漯河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她青春飞扬、朝气蓬勃。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作为我省最年轻的省辖市之一,漯河正以创新增强新生动力、以改革增强内生动力、以开放增强外源动力,努力形成三力联动、三力齐发的混合型新动力,为推动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驱动,牵住发展“牛鼻子”。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四大创新”,以培养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机构为重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心培育创新驱动这一根本动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目前,我市已在食品、生物医药、盐化工、液压胶管等行业组建了多个技术创新联盟。

  加大科技投入和奖补力度,全面推行科技券制度,对科技企业奖励1188万元,21个项目列入全省科技发展计划,新增法人化研发中心4家。

  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专利导航、知识产权强企工程。近3年来,全市累计申请专利4486件,年均增长29.77%;授权专利3032件,年均增长45.5%。全市16家企业开展质押融资1.28亿元,融资额全省第一。

  以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我市创新成果进一步涌现,胶管脉冲技术、天然色素工艺等一批创新成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改革推动,点燃“再出发”引擎。回顾我市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漯河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勇于改革、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早已成为我市与生俱来的基因。

  翻看我市承担的17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目录以及今年实施的176项改革任务可以发现,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到政府“放管服”改革,从工业优化升级、企业服务、涉企资金基金化改革到国有非工业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从房地产去库存到农地确权登记颁证……我市“四梁八柱”全面深化改革框架体系基本完成,重点领域改革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改革强劲发力,释放发展活力。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中,我市探索推进“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次办妥、一号对外”和“一次不用跑、一分钱不用掏、三天全办好”的模块化运作机制,大幅压缩了办理时间和企业成本。

  开放带动,包容成为漯河特质。一个多月前,年近八旬的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获得了“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殊荣,成为我省上榜的五位企业家之一。双汇正是靠着由内销转型外贸,靠着大招商、招大商,双汇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肉联厂发展成为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加工集团。

  利用外资能力持续增强。自1986年设立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以来,我市利用外资规模逐年加大,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由1990年的32万美元,逐步增加到2017年的90137万美元。目前,我市先后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5家、国内500强企业20家,外来投资企业纳税金额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超过50%。进出口质量不断提升。进出口贸易额从2000年的8661万美元到2017年的7.8亿美元,增长了9倍,年均增速100.8%。进出口市场也由改革初期的主要对港、澳地区和苏联等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到如今的全球各地。目前,我市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产品的企业已达70家。

  开放平台日益完善。为快速提升开放平台质量,我市紧紧围绕主导优势产业抓招商、延链条、促集聚,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国家级、两个省级开发区,多个产业集聚区及特色园区竞相发展的开放新格局。目前,漯河肉类进口口岸进口业务量稳居全国肉类口岸前十位、内陆肉类口岸首位;漯河东城智能物联港保税仓保税业务增长速度和综合运营情况居全省前列,正在加紧申报保税物流中心;河南自贸试验区漯河协同发展区率先获批……我市“一关两区四岸三仓”建设快速推进。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43.3亿元,增长11.8%;其中出口39.2亿元,增长15.5%。新签约投资超亿元项目73个,总投资314.3亿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6.5亿美元,增长8.1%;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56亿元,增长5.7%。

  深化商改 打造宜业漯河

  三天全办好,跑出政务服务“加速度”。开办一家企业需要多长时间?国务院的规定是8.5天,我省的规定4.5天,而在漯河,只需要3天。

  近年来,我市把商事制度改革作为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抓手,着力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按照“将漯河市打造成为企业开办时间最短、行政效能最高、营商环境最优城市”的总体要求,市政府聚焦影响企业开办的堵点、痛点,制订出台了《漯河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工作方案》,以工作日为计时单位,对工商登记、公章刻制、税票申领环节进行优化,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天以内。其中,工商登记办理时间不超过1.5天,公章刻制时间不超过0.5天,税票申领时间不超过1天。

  同时,针对线下办理的群众,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了“企业开办窗口”,将申领营业执照、刻制公章、申领税务发票等事项统一集中到“企业开办窗口”。开办企业“只进一扇门、只到一个窗口、只交一次材料”,实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限时办结、统一发证,线上线下一样方便快捷。

  为使企业和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除了最大限度压缩时限优化流程外,我市还由财政承担公章(法定名称章、发票专用章、法定代表人人名章)和税控盘费用。企业公章、税控盘、税务发票在规定时间内统一送至“企业开办窗口”,申请人可选择自取或由“免费邮寄送达通道”将工商执照、公章、税控盘免费寄递至企业申报的住所。

  “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次办妥、一号对外”,大幅压缩了企业注册办理时间和企业成本,极大激励了创新创业。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46386户,同比增长170.17%;截至9月底,我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46158户,注册资本2124.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57%和21.94%,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速保持全省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

  “双随机一公开”,创树公平公正新秩序。商事制度改革实现市场主体“宽进”之后,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严管”,促进监管高效而公平,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一道现实课题。

  之前,市场监管采取的是巡查制,划片管理,不仅管理难到位,还容易滋生腐败。2017年起,我市由工商部门牵头,实施“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抽查新模式,即对企业执法检查,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抽取执法人员联合检查,向社会公开检查结果。

  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我市在全省实现了“四个率先”:率先出台“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方案;率先成功开发“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率先建立“一单两库一细则”;率先开展跨部门联合抽查。从2017年6月份开始到现在,全市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执法已经开展10次,涉及11个行业,随机抽中市场主体539户检查发现问题216个。今年3月份开展的由14个部门参与的食品烟酒、餐饮、医药、美容美发业“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抽查,其参与部门、检查企业数量、涵盖领域均为全省之最。

  强化信用监管,构建社会共治大格局。双随机抽查只是市场监管的手段之一,以信息公示为基础、以联合惩戒为导向的信用监管才是商事制度改革的核心要义。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我市按照“谁产生、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将各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抽查结果、奖惩信息、行政许可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一网对外公示,从而形成企业信用档案,向社会公示,形成企业的“全景多维画像”,公众只要通过公示系统一键查询,企业诚信状态一目了然。不仅如此,我市还对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市场主体,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授予荣誉称号等工作中实施联合惩戒,实现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社会信用体系的紧密衔接,有效打破了政府部门“信息孤岛”,实现了“同级部门横向联通、对口部门纵向贯通、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大数据信息共享,有力推动了“互联网+监管”的发展进程。截至目前,全市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经归集各类企业信用信息62万条,为信用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深化改革创新,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近年来,我市在商事制度改革和“放管服”改革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新方式、新路径,成为全省商事制度改革的典范。

  深化医改 打造健康漯河

  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我市以“推进健康漯河建设、保障全民健康、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为目标,把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漯河医改的重中之重,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为突破口,聚焦关键环节,锐意探索创新,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医改“漯河经验”已花开中原,走向全国。

  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让群众得实惠。长期以来,“以药养医”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运行机制。破除以药补医,也就成为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先手棋”。2016年11月21日,我市在全省同批3个试点市中率先出台实施方案,在市直8家医院和4家区级医院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12家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

  为进一步从源头“开刀”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从2017年7月1日起,在前期取消药品加成的基础上,我市引入“三明”医改经验,药品采购加入“三明联盟”,实行集中采购、集中支付,落实“两票制”。

  与此同时,我市还设立了“药品与耗材配送结算平台”,纳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所有医院都必须在平台上集中采购本单位临床所需药品,不允许单独采购目录外药品,也不允许有新的财务支付药款行为。对于目录外所需药品,各医院则实行备案采购,同样执行集中支付和“两票制”规定,从而切断了医院与药企之间的利益链。

  统筹配套综合改革,让医院发展可持续。人民群众广泛得益受惠的同时,我市坚持“群众负担不增加、医保基金可承受、医院发展可持续”的改革原则,同步推进财政投入、医保政策、医院管理、分级诊疗等改革工作,充分调动医院医改的积极性,确保改革持续推进。

  加大投入促保障。将公立医院基本建设等六项经费投入列入财政预算,优先予以保障。

  科学调整医疗服务价格。2016年11月21日,我市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进行第一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实施一院一调价政策,及时上调住院诊查费等5项医务性收费,下调部分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

  积极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改革用人制度、完善评价监管机制,同步推进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打造区域医疗中心,让医改再深化。我市医疗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全市所拥有的省级重点专科、培育专科的数量在全省位居第三,部分医疗机构和特色专科提供的医疗服务辐射豫中南近5.5万平方公里内的3000万人口,初步形成了区域性医疗中心辐射周边地市的医疗规模和实力。为进一步满足我市及周边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保健需求,近年来,我市把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将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纳入了该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全市打造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根据《漯河市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规划》,我市立足本地、辐射周边,优先打造生殖遗传中心、心血管治疗中心、脑卒中防治中心、呼吸与危重症中心、肿瘤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骨科创伤救治中心、妇幼保健与计生服务中心、中医治未病中心、康复治疗中心10个区域医疗中心。

  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新征程,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漯河发展高质量,努力为中原更加出彩增添浓墨重彩。

编辑:董文媛
相关文章
  • “高考,我们准备好了”

    2018-11-28 10:57:51

  • 樊侯寺前摆棋盘 古槐树下争棋王

    2018-11-28 10:57:51

  • 蒿慧杰刘尚进等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一线工作人员

    2018-11-28 10:57:51

  • 漯河:志愿服务不停步 暖意融融过新年

    2018-11-28 10: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