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六盘山和贺兰山分别矗立其南北两端。宁夏南部是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北部同时被三片沙漠包围,穿行而过的黄河孕育出富庶的“塞上江南”。
在几十年接续奋斗的历程中,有这样一段关于“东西部省份扶贫协作”的故事,被口口相传。
1996年,我国确定东部13个比较发达省市与西部10个省区“结对”帮扶。福建“结对”的是宁夏。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主抓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
宁夏南部的黄土丘陵区,曾有一片“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俗称“西海固”,由西吉、海原、固原等多个贫困县共同组成。
1997年,习近平第一次带队来到西海固,被当地百姓家徒四壁、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困状况深深震撼。
那次考察后,习近平下决心推动福建与宁夏对口帮扶。在福建援助资金支持下,西海固打井、建水窖,让百姓用上干净的水;把坡地改为梯田,发展马铃薯产业,带动百姓劳动增收;将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贫困群众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荒漠地,建设新家园……
习近平亲自为移民村命名“闽宁村”。
习近平曾说:“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
多年来,福建和宁夏一棒接着一棒干。党的十八大以来,借助福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结合当地特色,发展葡萄、枸杞和养殖等特色产业,闽宁村脱贫致富走上了“快车道”,逐步发展成了闽宁镇。如今,闽宁镇已开发出种植、养殖、劳务、光伏、旅游等多个特色产业,常住居民6.6万多人。2019年,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0元,贫困发生率降为0.197%。
昔日的干沙滩果真蜕变为繁荣富裕的“金沙滩”。“闽宁模式”,逐渐成为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成功样板。
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植根于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如何做长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他曾专门撰文谈及此事,并引用经济学中著名的“木桶理论”进行论述——
“一只木桶的装水容量不是取决于这只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需要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更需要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发达地区要发挥自身优势,尽力帮助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2020年6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
在我国地理学界,有一条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
由东北向西南,“胡焕庸线”贯穿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以此为界,东南地区人口密集,西北地区人口稀疏,直观反映出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如何更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
经过深入调研考察、广泛讨论研究,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便来到广东,他希望广东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8年10月,总书记又来到广东,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
2014年2月,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具体部署。
2016年1月和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一定要从整体出发,树立“一盘棋”思想,把自身发展放到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他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同时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2018年11月,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并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
…………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建“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主要空间形式的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更加均衡、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
2021年,我国即将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
新的五年里,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区域经济布局将逐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将迈出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