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 千里淮河固安澜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0-08-19 21:37:03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图片1.png?x-oss-process=style/w10

习近平来到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闸 摄影:新华社记者鞠鹏 王晔

在中国南北分界线上奔流不息,淮河既是重要的地理坐标,也是一部流动的治淮史书。

与水为邻,闻“汛”而动,千百年来,淮河儿女在旱涝更迭中探索出一条治水兴水的发展之路。

18日,正在安徽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闸。

跟随总书记的脚步,让我们聚焦“千里淮河第一闸”,回顾人水和谐共处的今昔之变,感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远见。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淮河源起于豫鄂交界的桐柏山,曾经滋润良田、农产富庶,“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流传至今。自12世纪黄河南迁、夺淮入海以来,“黄河出堤头,淮水四处流”,旱涝灾害日趋频繁,淮河一度成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

图片2.png?x-oss-process=style/w10

喜怒无常的淮河水使沿岸民众过着“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的穷苦生活,带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民生之觞。治理淮河,不仅是老百姓望眼欲穿的百年夙愿,也是新中国在内忧外患下以民为先的郑重抉择。

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特大洪涝导致河南、安徽1300多万人受灾,4000多万亩土地被淹,有些灾民因来不及躲避洪水爬到树上,活生生被毒蛇咬死。

民生疾苦牵动党中央的心。毛泽东连续4次对淮河治理作出批示;周恩来为淮河流域全面规划倾注大量心血;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正式把“蓄泄兼筹”作为治淮方针,拉开新中国大规模治水的序幕。

图片3.png?x-oss-process=style/w10

治理淮河的第二期工程中,民工在河南省泌阳县板桥水库工地施工(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不畏千难万苦,汇聚淮河两岸迎接千锤百炼。1951年,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更激发了治淮大军的昂扬斗志,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兴建于1953年的王家坝闸位于淮河上中游分界点,也是淮河汛情的“风向标”。今年7月20日,王家坝闸建成后第16次开闸蓄洪,为淮河安澜立下卓越功勋。

两年前,总书记考察长江时纵论古今,他强调,人与水的关系很重要。世界几大文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人离不开水,但水患又是人类的心腹大患。

“人类在与自然共处、共生和斗争的进程中不断进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深刻的唯物辩证法。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图片4.png?x-oss-process=style/w10

淮河不仅是划分南北的自然河,也是流淌着千年历史的人文河。文化的交融碰撞、文明的传承积淀,把大禹治水的文物遗存馈赠于此,“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图景,让点点波光闪耀着先贤哲人的思想光芒。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到《荀子》的“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指出“这些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

图片5.png?x-oss-process=style/w10

都江堰水利工程(来源:四川日报)

古人的智慧,抵御了岁月漫长,至今守护着一方安澜。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充分依托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深淘滩,低作堰”等治水理念,让这一大型生态水利工程屹立千年,泽被后世。

“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这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的谆谆教导。

大禹因势利导,留下“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仑”的历史功绩,治水成功的哲学密码,正在于尊重自然规律。

“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这是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总书记的殷切希望。

长城脚下、妫水河畔,中国与世界的“绿色之约”,让蕴含中国古代哲思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传得更广更远。

图片6.png?x-oss-process=style/w10

2019年4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延庆出席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的思考由来已久。

15年前,他在浙江安吉余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论;8年前,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3年前,党的十九大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长远谋篇布局。

图片7.png?x-oss-process=style/w10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就西溪湿地保护利用情况进行考察调研。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今年以来,他先后赴云南、浙江等地考察,“我们不能吃子孙饭,要造福人类”“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让一泓清水入黄河”……人水和谐的美丽中国建设行稳致远。

图片8.png?x-oss-process=style/w10

2020年5月12日中午,习近平在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考察汾河水治理及沿岸生态保护、城市环境建设等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在2014年的APEC欢迎宴会上,习近平向来宾介绍了“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理念。

从水的底蕴中汲取养分,从水的精神中收获启迪,面对自然,怀敬畏之心,谋长远之计,方能为民生之福。

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除险兴利的接续奋斗中,华夏大地的大江大河见证了生态文明画卷的风光无限,也在水清岸绿的诗情画意中浇灌沃土、润泽四方。

图片9.png?x-oss-process=style/w10

浙江杭州西溪湿地风光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责任编辑:李林润
相关文章
  • 携号转网正式实施!

    2020-08-19 21:37:03

  • 干货满满!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速览

    2020-08-19 21:37:03

  • 习近平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20-08-19 21:37:03

  • 习近平“三个坚持”夯实强国之基

    2020-08-19 21: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