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 守护生命之花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0-10-12 21:37:23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9月20日,在重庆市科技馆,医疗志愿者一对一教市民急救知识。

万 难摄(人民视觉)

  9月16日,内蒙古民间户外救援协会的队员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公义店小学指导孩子们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练习。

丁根厚摄(人民视觉)

  9月14日,浙江省金华市经济开发区公交8路线上,首辆携带AED设备的公交车正式上路。

  李建林摄(人民视觉)

  9月12日是第21个“世界急救日”,今年的急救日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而显得意义更加不一样。因为疫情影响,社会大众更加关注医学和健康领域。近年来,猝死的新闻经常出现在媒体上,尤其是年轻人猝死的案例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社会公众关注自身身体健康之时,对急救更加重视。

  在医学上有“钻石四分钟”的说法,指的是在对于心搏骤停的患者,在4分钟内进行及时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可达到50%;而超过这一时间,被救活的希望就很渺茫。因此,对普通人来说,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的技能,对挽救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烧烫伤、外伤止血等急救技能也应该掌握,这会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推动急救技能普及,让社会大众更加关注急救事业,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这是救命的技能”

  现在,经常会在媒体或者自媒体上看到关于急救的新闻,心脏骤停、溺水等,有的人通过急救捡回了一条命,有的人则没有那么幸运。尤其是随着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年轻人、白领等群体出现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的情况越来越多。

  据有关机构估计,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超过54万人,每日至少1500人心脏骤停,但抢救成功率不足1%。与之对照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平均抢救成功率是10%,部分城市和地区达到30%-50%。

  所谓心脏性猝死就是指突然发作的心脏病导致的心搏骤停,常常因来不及救治而猝死。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救命的关键却是心脏骤停时的4分钟之内,故被称为“钻石4分钟”。

  因此,急救十分关键,它可以在关键时刻拯救生命。

  在北京某企业工作的小蕾时不时看到一些心脏性猝死的新闻,“看到人救了回来,心里很高兴。但看到最终没救回来,自己也很难过”。作为一名白领,小蕾很同情那些不幸的同龄人,但也促使她更关注自身的健康以及急救技能的掌握。

  前不久,小蕾的公司组织员工参加红十字会组织的初级急救培训,并且准备在公司所在办公楼安装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小蕾参加了这次培训,并且感受深刻。

  据小蕾讲述,她参加的急救培训课程是理论和操作两个部分,时间是两天。“讲理论的时候,感觉自己还能跟得上。但是到了实际操作环节,就明显感到了紧张。”小蕾表示,尤其是要学习心肺复苏术,学习各种打绷带止血,“我们还学习了AED的使用”。在结束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参加考试,并且是单独考核,每个人都要将学习到的内容操作一遍,没有问题才算考试合格。

  “这是救命的技能!”小蕾表示,至少将来遇到这种情况,不会手忙脚乱。

  北京市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陈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医疗急救工作可以分为院内和院外两大部分,院内抢救中人员、设备及工作流程相对固定,而院外急救要面临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双重压力,患者和家属心情也不平稳,院外急救的工作环境更为复杂。

  “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的本质区别在于时间。”陈志说,患者在出现急危重伤病之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院前急救,会导致救命的关键时间窗口关闭,即使设备再好,水平再高也无法挽救生命,“所以院前急救是患者有机会得到全面深入的院内抢救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推进普及急救技术,让社会大众掌握急救的技能,对于挽救生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急救事业要与社会发展相匹配

  上世纪60年代有一篇著名的通讯报道《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它讲述的是山西省平陆县的61位民工集体食物中毒,因为当地没有救治的药品,最后由中央指派空军运送药物救治的故事。

  从急救的角度出发,这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反映出急救对于拯救生命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建设好急救体系对于社会大众生命健康的必要性。

  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就高度重视急救事业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参照苏联急救站体制,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专门急救机构—急救站,承担对城市居民危重急症和意外事故的急救功能。上世纪80年代初,各地对急救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不断加大,建立、健全城市急救站,并不断提高急救站院前院内急救能力。同时,各类医院也借鉴国际惯例逐步建立了急诊科,承担起部分院前和院内急救功能。上世纪90年代前后,120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各地纷纷建立,并形成了多元化急救模式,中国急救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陈志表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我国急救体系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急救事业发展的现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相匹配,是社会发展中需要补齐的一个短板。各地在发展急救事业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县级基层急救体系建设仍然薄弱。

  例如120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各地差异就很大。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120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是独立型的。但是大多数地区是依托型或者是指挥型的。而县级120则基本设在县医院的急诊室,急救网络发展滞后,急救人才缺乏。

  “急救模式的混乱,对急救体系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制约效应。”陈志对此表示担忧,政府投入不足,缺乏国家急救立法是主要原因。“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特别是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得到了高度重视,各级政府正在加大投入,我国的院前急救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陈志说。

  社会大众对于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是促进急救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卫健委2013年公布的《院前急救管理办法》要求所有120院前急救机构都要大力开展社会医疗急救培训工作。各地也在纷纷推进医疗急救培训,例如北京市2017年急救立法规定属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大纲并监督指导社会急救科普培训工作。

  中国红十字会一直在组织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全国31个省级红十字会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红十字会全部开展救护培训工作,其中27个省级红十字会设有直属救护培训机构,全国还有近200个地市级及部分县级红十字会设有救护培训机构。全国红十字系统每年培训救护员超过300万人次,普及救护知识达1000万人次。但这相比起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还是依然略显不足,有待加强。

  构建大急救体系

  在采访中,许多参加过急救培训的人表示,虽然当时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但是过段时间就会忘记。“不仅如此,真正遇到需要施救的情况,敢不敢下手也是个问题。”小蕾告诉记者。

  “第一目击者对患者来说十分重要。”陈志表示,院前急救包括120的专业抢救和第一目击者的现场施救。很多时候,急救车不能在最佳时间窗口期到达现场,所以第一目击者的现场施救同样是120专业急救的重要基础。

  为此,陈志建议,普通大众应该掌握一些急救的技术,包括现场急救程序、心肺复苏和AED使用、内科急症的识别和急救、外科外伤的识别和急救以及各种意外灾害的识别和急救。“熟能生巧,这些技术不单是通过一次学习就能掌握,还要不断地复训,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陈志表示。

  小蕾对于复训十分赞同,“不敢下手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掌握得不熟练,不时地参加复训,了解各种各样需要急救的场景,丰富急救的知识,才能真正做到遇事不慌,从容施救。”

  除了个人在急救事业发展中要发挥作用,国家和社会的角色也是不可替代的。

  120院前急救体系建设需要国家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各地完善120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让院前急救发挥更大的作用。

  应该在全社会推行“大急救”的概念,构建大急救体系。院前急救不只是120急救中心或者医院的事,还需要公安、消防等其他部门相互配合,要打通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壁垒,形成合力来推动急救事业发展,这样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宣传和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社会对急救的认知,形成共识,只有社会大众主动参与进来,重视急救,参与急救,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9月,北京急救中心为北京市1000名干警进行了2天初级急救员的培训。今年2月下旬,重庆市綦江区红十字会先后对该区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展了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这些培训获得了一致好评。

  如今,像这样的培训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除了单位组织之外,许多人开始自发参加,这也证明急救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近期,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在其中明确提出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从整个国民教育的层面出发,将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纳入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假以时日,中国急救事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局面。

  “健康两手抓,一手抓保健,一手抓急救,两手都要硬。”陈志表示,学习急救,自救救人,自利利他,守护生命之花。

  心脏骤停“黄金时间”该做什么(延伸阅读)

  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被称作“黄金4分钟”,有效的心肺复苏可挽救生命,但要遵循“及时+正确+坚持”的原则。

  第一步:评估现场环境安全性

  迅速观察、询问整个现场情况,排除各种险情。

  第二步:判断患者是否心脏骤停

  轻拍患者双肩,大声呼唤患者,如无反应,立即在5秒至10秒内,通过观察其胸部有无起伏来判断有无呼吸。

  第三步:立即拨打“120”

  立即请人拨打“120”,有条件的话就近取来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果现场只有一位施救者,可打开手机免提功能,边通话边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第四步:胸外心脏按压

  正确操作可使心脏排血量达到正常时的25%至30%。

  第五步:开放气道

  采用“压额提颏法”。将一只手的小鱼际放在患者的前额上,向下压。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并拢,放在患者颏部的骨性部分,然后向上提,让其颏部和下颌部抬起来,头往后仰,同时耳垂与下颌角的连线与患者仰卧的平面垂直,即鼻孔朝天。

  第六步:口对口吹气

  若发现患者口鼻内有异物,将其头偏向一侧,用手指抠出异物,并解开患者领口纽扣。用食指、中指捏住患者鼻孔,张开嘴将患者的嘴完全包住,将气体吹入患者肺中。每次吹气持续1秒,但要避免过度用力。吹气时用余光观察患者胸部起伏情况,吹气量以胸廓出现可见起伏为准,然后放开患者口鼻,使气流顺畅排出。做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吹气的比例为30∶2,即每进行30次按压后,做2次口对口吹气。

  第七步:评估循环与呼吸

  徒手心肺复苏连续做5组后,分别检查患者两侧脉搏是否恢复搏动。

  第八步:尽早使用AED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李林润
相关文章
  • 携号转网正式实施!

    2020-10-12 21:37:23

  • 干货满满!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速览

    2020-10-12 21:37:23

  • 习近平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20-10-12 21:37:23

  • 习近平“三个坚持”夯实强国之基

    2020-10-12 21: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