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初心 中原印记】脚下平原 红色热土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14 09:52:51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曾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心脏”的单拐村,如今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僧少琴摄

  □本报记者王映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张晓静

  朴素的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曾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心脏”。中共中央平原分局革命旧址、中共中央北方局革命旧址、军区第一兵工厂旧址等在这里留住了历史原貌,“变身”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一年四季游客不断。

  濮阳市民马胜军就趁春节假期来了,邀三五亲朋带上孩子,开车一个多小时只为近距离“打卡”。走进一个个土墙泥瓦的低矮四合院,看到当年打鬼子的步枪、兵工厂工棚,一行人不自觉放慢脚步。“这儿有一个弹孔!”小朋友们瞧得仔细,眼里全是敬畏,仿佛听到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浸染血与火的岁月足音。

  1937年年底至1938年春,华北重镇太原、济南相继沦陷,冀南、豫北、鲁西南地方党组织在当地深入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武装,为创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打下良好基础。

  1938年8月下旬至9月底,八路军第129师和第115师各一部胜利进行漳南战役,初步创建豫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八路军第115师杨得志等率344旅进至濮阳、滑县一带,3月9日,和地方武装合编为冀鲁豫支队,打开鲁西南、豫东地区的抗日局面。

  1940年3月底,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建立冀鲁豫区党委。同年4月,八路军二纵政委黄克诚率纵队主力进至冀鲁豫边区,与冀鲁豫支队会师,成立冀鲁豫军区。1941年1月,冀鲁豫边区行署成立,这标志着南抵陇海路、北达漳河、西临平汉路、东靠鲁西平原的广大地区,正式建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史称“小冀鲁豫”。随着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又先后历经了与鲁西根据地、冀南根据地的两次合并,被称为“敌后最大根据地”。

  在无数次的反“扫荡”、反“蚕食”艰苦斗争中,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发动依靠群众,取得了建党建政扩军齐抓并举、平原游击战争等宝贵经验。“1944年9月,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和冀鲁豫军区机关迁至单拐村,就与本村的开明人士陈笃之及其儿子陈平有关。”据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工作人员卢慧利介绍,得知冀鲁豫分局决定把指挥部前移,曾在冀鲁豫区党委宣传部工作的陈平就引荐了老家并打出“保条”。

  父亲陈笃之是陈平的底气。陈笃之将自己的房子腾出来让给部队住,把自己的酿酒作坊无偿捐献给军区,说服族人腾出家族祠堂作为兵工厂驻地,并动员族人和村民腾房、捐粮、捐款。而单拐村,也迎来减租减息、民主民生运动,留下“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等红色往事。

  艰苦奋斗、鱼水情深的“红色”,一直燃烧在这片土地。从1980年开始,单拐革命旧址就在老支书陈遂修的奔走呼吁、在村民的自发保护下焕发生机,之后的抢救性维修和复原陈列也屡次提档升级。

  “有历史也有新意。”马胜军站在纪念馆门口望去,同样坐落在单拐的清丰极限运动基地清晰可见。

  名片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太行山以东、泰山以西的冀鲁豫三省及苏北、皖北接合部的广大地区,创建了一个东至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至石德路、滏阳河,南跨陇海路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抗战中,该根据地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华北联结华中的战略枢纽,牵制和消耗日伪军数万兵力,粉碎其上百次“扫荡”,打退国民党顽军无数次进攻,为抗战的全面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 携号转网正式实施!

    2021-03-14 09:52:51

  • 干货满满!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速览

    2021-03-14 09:52:51

  • 习近平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21-03-14 09:52:51

  • 习近平“三个坚持”夯实强国之基

    2021-03-14 09: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