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至此,“五位一体”总布局应运而生。
“五位一体”总布局各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五大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系统与要素、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为其他要素提供制度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前提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则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把握好“五位一体”总布局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经济建设是中心。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明确而又一贯的战略思想,是党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决定的,也是由国际和国内形势决定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的发展进步之快必须归功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今天,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之上,我们从未如此靠近这一梦想和目标。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亦或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发展经济。从两个文明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认识从来没有动摇过、偏离过。但是不可否认,一定时期内我们队这一战略的认识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有人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可以忽略其他方面的工作,或者认为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其他事业就会自然而然的上去;有人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归结为以G D 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等同于速度是硬道理,等等。这些偏差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要求各项工作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又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工作,只有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为实现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提到更突出的位置。总之,中国要走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就是要在抓好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的基础上,统筹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
政治建设是保障。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决定了党和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政治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实践证明,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使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政府的工作效能大大提升。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人民民主制度,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是灵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它可以渗透到经济实力、政治发展、社会生活中去,成为决定这些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协调推进其他各方面建设的灵魂所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也是当前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文化建设是灵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文化建设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是因为国内呈现出一种文化不自信的状态。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硬实力显著提升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的精神家园,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和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源泉。我们应当立足传统文化,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建设是条件。社会作为一个大熔炉,是一切社会关系集聚的舞台,只有通过加强社会建设,才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在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望,也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初形态。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有过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和论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等等,都要求我们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要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物质成果,提供更好更全面更均等的公共服务,解决好生存型、发展型、保障型、权益型等民生问题,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方法,努力解决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新矛盾新问题,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关键作用,实现成果分配的“更公平”,保障好全体人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根本权益,避免两极分化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人与社会都是自然界自身发展的产物。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也就是一部特殊的自然发展史。”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经历了由敬畏、和谐到紧张的三种状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已经越来越影响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的长远大计,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基础工程。十八大报告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应该强调的是,建设生态文明绝对不会阻碍发展,更不会反对发展,恰恰相反,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为更长久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条件。在资源高度紧缺、环境严重恶化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民主建设、先进文化、和谐社会都将遭到破坏,发展更是无从谈起。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提出必须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应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一次升华,是我国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转变,宣示了国家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强烈政治意志。
“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科学把握其内在关系并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必将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为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