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70年来,在这片有着8000年底蕴的黄土地上,亿万中原儿女团结一致、敢闯敢拼,推动河南大地改革潮涌、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开放的河南越来越“中”!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网河南频道联合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策划推出《壮丽70年·河南创造的70个第一》融媒体系列报道,对河南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的国内或省内多个“第一”进行集中采访。今天推出第八篇,人民网记者走进焦作市,探访第一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国太极拳博物馆和“中国太极之乡”温县陈家沟。
一招一式尽显太极拳刚柔并济之美,一动一静尽展太极功夫十足气韵。刚刚在马来西亚国家大剧院落下帷幕的“中国文化旅游之夜”活动上,太极拳等中国功夫的精彩亮相引来国外友人击节赞叹。演出结束后,不少人争相上台与演员合影。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温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清风岭下,一代宗师陈王廷在家拳基础上,博彩众家之长,结合太极阴阳之理,融汇中医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术创造的新型拳种。据《陈式太极拳入门总解》一书载,清风岭多匪,常袭击掠夺村庄,村里人为了保卫桑梓,习武成风。
时间流转300余年,如今,太极拳已从陈家沟走向全世界,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习练者达3亿人之多。每年从世界各地赶来陈家沟寻根问祖、拜师学艺、健身养生、感受太极文化的游客络绎不绝。
走进陈家沟,处处皆太极,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以太极文化为核心精心布置。当地民谣云:“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 “上至哼哼,下至能能,大人小孩,都会扑腾”。院子里、胡同间、东沟柳树下、杨露禅学拳处、国际太极拳交流中心,在陈家沟,不管在哪,都能遇见正在练习太极拳的人。
随意走进各大武校、家庭武馆,看大师带徒弟、老师教学生、爷爷教孙子……一招一式,无不专注认真。
61岁的陈照森,是陈式太极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受邀在全国各地讲授太极拳,2005年回到陈家沟,开设了家庭武馆,十几年间,他教过的学生有上万人。
“现在从上到下都在提倡传承保护太极拳,政府支持,大气候很好,陈家沟一天一个样,参观游览的人、学拳的人也越来越多。”老支书陈蔚珍说,陈家沟在2007年先后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2009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的中国太极拳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太极拳专题博物馆,同时也是第一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全面展示太极拳文化,成为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的参观圣地。
今年3月份,又一利好消息传来:全国第一所太极拳专业高等院校——河南太极拳学院项目在温县开工,填补了国内太极拳武术类全日制本科院校空白,将开创太极拳传承及传统武术发展的新纪元。
近两年,陈家沟在建设上强化“太极之根、太极之源”的核心地位,按照“一个村、一部太极拳史”的理念,深入挖掘“古朴、深邃、宁静”的自然内涵,通过“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产业培育”,加快特色小镇建设。
只有3000人的小村目前已有武校4家、拳馆50余家,全村从事太极拳教育培训行业的有8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从温县走出去的拳师共在全国发展各类拳馆、授拳点4000多家(个)。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村内发展家庭宾馆、民宿24家,培育服装、器械、餐饮、工艺品、茶馆等各类门店80余家,通过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提升太极文化产业发展效益。
温县聚焦太极拳发源地资源优势,不断延伸做大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该县重点围绕“太极+教育培训”“太极+文化创意”“太极+健康养生”等产业发展规划,持续叫响“太极拳发源地”文化品牌。目前,一个集太极拳学习、展示、文化交流、旅游于一体的太极拳小镇逐步形成,制作太极拳服装、器械、鞋业、酒业、食品加工等衍生产品的生产企业10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近2万个。
太极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催生着温县的变化。温县之变也是河南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河南文旅融合按下“快进键”,从传统的景区景点游,扩展到乡村游、研学游、休闲度假游等全域旅游,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
从中原到世界,河南文旅在开放中自信,吸引着众多海外人士对中原大地辉煌文明的向往。如今,太极拳等河南功夫正在成为继长城、熊猫之后的第三张中国旅游名片,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将为中原更加出彩添上浓重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