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通讯员 尹沅沅 付依潼
10月31日上午,由河南省慈善总会、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的“河南省角膜盲慈善扶贫复明项目”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启动。未来五年,500枚价值1000万的生物工程角膜将帮助我省经济困难的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其中首批100枚将定向用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为省内贫困角膜盲患者实施复明手术。这意味着,对于部分急需眼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来说,不再只是等待捐献移植,而是移植供体有了新来源,能够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角膜病人为何会陷入就医等待?新的生物工程角膜又会带来什么?
困境:供体缺乏下的漫长等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角膜盲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在我国角膜盲患者约为400万名,且每年新增10万多病例。具体到河南,我省现有单眼盲和双眼盲的角膜盲患者20多万人,每年新增角膜盲患者1万人。
“角膜位于眼球的最前端,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黑眼球’表面一层透明的膜性组织,它是眼屈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直接影响到视力。就我省来说,角膜病患者大多来自农村地区,多数是因感染、遗传、眼外伤等因素导致患病。”省医眼科角膜及眼表病中心主任任胜卫说,角膜病会严重影响视力,帮助角膜盲患者恢复视力的主要办法是角膜移植。
以往,角膜移植供体的唯一合法来源是公民去世之后的无偿捐献。因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国角膜捐献率却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由于供体的严重缺乏,全国每年获得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不足5000人,只占到实际需要手术病例的2%。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顾建钦在启动仪式上说,“我省每年的角膜移植手术只有几百例,绝大多数角膜盲患者处于无限期的就医等待,很多患者因为不能及时进行角膜移植而失明,有的甚至被迫摘除眼球。大量角膜盲患者因盲致贫返贫,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救“急”:让贫困角膜病患者重见光明
找到有效的替代物用于角膜移植、结束漫长的供体等待,成为全世界许多角膜病患者和眼科专家最迫切的愿望。生物工程角膜的“诞生”,无疑是场救“急”。
本次捐赠的生物工程角膜是由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旗下一家来自深圳的全资子公司自主研发,商标名称为“艾欣瞳”。该产品也是全球首个上市的生物工程角膜。经过临床试验,“艾欣瞳”愈后效果接近人捐献角膜,保留了角膜基质胶原蛋白结构,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能与受体的角膜组织快速融合,进而恢复角膜透明度,改善患者视力。任胜卫补充说道,“角膜移植相当于给照相机更换镜头。目前这种角膜主要适用于一部分能够采用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治疗的角膜盲患者,只要不出现上皮缺损、外伤、感染等相关并发症,该角膜供体是可以永久使用的。”
作为我省唯一接受眼角膜捐献的合法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每年大概会接到600—800名需要角膜移植患者的申请。任胜卫表示,此次项目的启动,将给我省需要角膜移植手术、适合使用生物工程角膜材料且家庭贫困的患者提供很好的复明机会。有需要的患者可到该院角膜及眼表病门诊进行进一步咨询与评估。
希望:建立覆盖全省的救助体系,争取发现一例、复明一例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世界会因他们看到光明而更和谐、更美好。
为了能帮助更多角膜盲患者复明,在项目启动会上,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总裁王学军表示,公司愿与河南省人民医院专家一道,对全省有志学习角膜移植专业知识的医生进行培训,把省医的角膜移植培训基地打造成为国内10家角膜移植手术培训基地之一,让更多的医院和医生参与到角膜盲患者的筛查和手术中来,并在全省形成一个全面覆盖的角膜盲脱盲救助体系。作为该项目组长单位,河南省立眼科医院也将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眼科医生的培训和指导,让更多患者在当地就享受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与此同时,公司还将配合省慈展总会开展持续的募捐计划,通过开展宣传和各种募捐活动,动员更多的爱心企业参与到救助项目中来,计划通过3—5年的时间建立河南省的角膜盲患者的扶贫慈善扫盲体系,争取做到发现一例、复明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