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李虎成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袁楠
2月10日下午,长垣市飘安集团厂区内,75岁的该集团总工程师崔继茂看着眼前一米米的水刺布快速完成覆膜,长舒了一口气,自己带回的机器总算开工了。有了它们,公司生产防护服需要的主料——覆膜水刺布将从每天1吨多的产量直接提高到5吨多,这个产量足够满足每天1万套防护服的生产需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疫情来得太突然了,又是春节。”说起为啥亲自带队千里奔波去采购设备,崔继茂依然唏嘘不已。
腊月二十五前后,铺天盖地的订单涌向了长垣市各个卫材企业。然而仅仅复工没几天,一些卫材企业便不得不选择了停工——没“米”了。
由于春节放假,上游的供应链中断,口罩和防护服的原材料双双告急。尤其是防护服,这个原本平常年份需求很小的医疗耗材,现在每天仅湖北的需求就超过10万套。企业根本没有储备足够多的原料。
解决原材料的问题,一是上游企业尽快开工,二是自己生产。
“我们一直都是自给自足,产业链比较完整。”崔继茂说,覆膜水刺布是生产防护服的主要原料。当时,飘安集团生产水刺布的机器每天可以产出将近6吨,但由于覆膜机每天只能完成覆膜水刺布1吨多,仅够满足每天2000多套的防护服产能。覆膜机成为提高覆膜水刺布和防护服产能的卡脖子环节。
此外,省市领导也多次到集团调研,希望飘安能够在满足自己生产的同时,有余力帮助其他企业解决材料紧缺问题,扩大整个长垣的产能。
武汉、湖北乃至全国各地防护服告急的信息不断传来,全国的医院都在等防护服。怎么办?
买机器!
很快,他们在网上联系到江苏无锡一家卖覆膜机的厂家,75岁的崔继茂不顾大家劝阻,连夜踏上了买设备的征程。
谁能想到突发了变故
2月2日晚上6点,崔继茂和厂里一个技术人员加上两个司机,一行4人开车上高速直奔无锡而去。
出发前崔继茂就想好了:夜里到了先休息,3日白天买机器,晚上装车,4日就能回到长垣,顺利的话当天晚上就能安装生产。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们这一趟什么行李也没带。除了身上穿的衣服,车里只装了一个热水壶,两箱方便面。
经过9个小时的高速行驶,2月3日凌晨3点多,4人便赶到了无锡东站,结果一到就吃了个“闭门羹”。
由于没有通行手续,无锡高速口禁止外地车辆进入,一直等到3日早上9点,交警才通知:除了湖北和温州地区的车,一律放行。
顾不上吃东西,崔继茂等人赶快开车向厂家赶去。
事情出乎意料地顺利,与厂家接上头,验货也没问题,对方承诺马上就能发货。合同签完不到3分钟,10万元的定金就转到了对方账上。
然而第二天一大早,货车也已到了厂家门口,却突生变故。供货方先是说联系不上安装师傅,又说机器缺零件了,总之就是拉走也不能用,不让提货了。
紧急寻找新的货源
货没了,怎么办,空车回去?这几天大家连夜奔波,吃泡面,没睡过一个安生觉,就这么走了?
“咱不怕吃苦,我一个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啥困难都不怕,但是买不到机器回去怎么办?”崔继茂想起自己临走前公司领导再三叮嘱的话:咱们这就是战场,家里等着你们把“枪炮子弹”运回来,早生产一天就能多帮助多少个医生和患者啊!
忍着难受,崔继茂把情况向公司汇报后,又开始紧急寻找新的厂家。功夫不负有心人,江苏盐城一个厂家表示自己有现货。由于天色已晚,连夜赶过去依然无法下高速,崔继茂等人只好又在无锡待了一晚。
2月5日一早,一行4人赶往盐城。这一次,崔继茂吸取了教训,验货、沟通机器细节、商量安装调试、签合同……每一个环节都仔仔细细认真确定无误了,这才确定付款。两台机器56万元。
“虽然贵了点,但是设备质量好就行。”2月6日,一切手续办妥,货物装车启程。
晚上吃过最后一顿泡面,带来的两箱方便面只剩下两桶了。“还好终于可以返程了,不然方便面都不够吃了。”崔继茂心情轻松了许多。
2月7日早上9点,载着两台堪称“救命设备”的货车终于驶回了长垣。
来到公司门口,早已等候在那里的长垣市领导为他们戴上了大红花。
但崔继茂依然不敢片刻懈怠,紧接着又投入紧张的安装调试,10日下午,覆膜机终于试车成功。直到这时,崔继茂才终于瘫坐在椅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