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婵
历经大灾大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早已刻印入国人骨髓。这种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同胞情义,在此次疫情中也时处可见,可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葱出葱。
这其中有一些现象,也耐人寻味。
前一阵,出现好些并不宽裕的老年人捐款的事儿。河南武陟一对农民老夫妻捐出大半辈子的积蓄15万元,重庆87岁老人倪素英把卖针线攒下的20万捐了,日照68岁的环卫工袁兆文去派出所留下12000元“急转武汉”……单是打下这些文字,我的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就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样感动,为这“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朴素情感。
但感动过后,网友几乎一边倒的观点是:心意收下,钱不能收!把这些老人当作自己的爷爷奶奶,便会有发自内心的关照,希望他们能把血汗钱用来改善生活、安享晚年,不用再为生计操劳。而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会让弱势群体去帮扶困难群体,“力所能及的慈善”需要强调。
网友仗义执言的善意,和老人们捐款时义无反顾的大爱一脉相承,都是人性之光。所以后来,暖闻更暖:双鸭山民警肖婧婉拒了郭大娘5万元的捐款,还一路把老人送回家;佛山的派出所民警麦远志,在一位老人家门口苦口婆心半个多小时,退回5000元捐款。这份温柔相待和细致耐心,远比“给老人颁发一张奖状”来得珍贵,其中蕴藏着为民的初心、做人的良心,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关爱老人的心绪刚刚平复,这几天“扔下一万元就跑”的捐赠新闻又此起彼伏,百度一搜相关结果约47,300,000个,着实吓了一跳。对这种现象,有人撰诗一首总结道:好事好人当报道,全民合力度艰屯;惊奇动作全无异,个个扔钱一万元!捐款自然是好意,刷屏就需要留意了,有论者旗帜鲜明地指出:媒体这些报道,有违捐款人低调匿名“深藏功与名”的本意,造成太多“效仿”反而会带来隐患。
媒体报道陷入“雷同门”,和一些网文“融梗”的写作手法师出一门,一时博来的流量,很快便会被受众“取关拉黑”消解。给这些媒体一点建议,朴素的善意还需要专业的引导,比如提倡正规途径捐赠,并加以合理监督,这样操作可能还有机会扳回一城哦。
捐款是个人行为,慈善却是社会事业,我们怀抱温暖捐出每一分钱,展开每一次讨论,虽有时会方法失当,有时会词不达意,但出发点都是好的,也在无形间推动着整个社会对公益事业的认识不断深化。而公益组织更务实有效的举措,媒体机构更成熟周全的报道,社会公众更理性多元的表达,都能让激活的社会善意发挥最大作用,为抗击疫情作出大贡献、真贡献。
昨天,黄冈英山县一份捐赠公示火了:1斤茶叶、30元现金、2箱方便面,每一份看似微不足道的捐赠都列的明明白白。爱心想要有所托,善意想要被善待,慈善还得如此做细做实,让那些赠人玫瑰者,心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