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2月28日),我就将登记第1500人次出入的信息,那个时候,我将说出这个月第3000次‘您好’,这大概是我这辈子说客气话最多的一个月吧。”2月27日,河南鹤壁大学生志愿者王卿宇在日记里写道。
2020年春节前,西南政法大学2018级学生王卿宇回到鹤壁家中,准备享受一个完美的假期。
疫情来袭,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王卿宇也不能幸免。本想利用春节好好陪陪他的父母,另外一个身份是公职人员,这在中国就意味着奉献。在王卿宇父母被疫情拴在防控一线的时候,王卿宇被摁在了家里。吃着水果,看着电视,王卿宇悠哉了好几天。
有一天,王卿宇偶尔把目光投向窗外,看到外面零散走过的居民,眼神中全是严肃,全然没有了安静祥和的节日气氛,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要做点什么。
晚上,他就向父亲提出要当志愿者。
“我跟你妈都在防疫一线,你就在家老实待着吧。”爸爸头也不抬驳回了请求。
“我是成年人了,我想帮你们,也想帮咱们的邻居们,哪怕在门口做个记录也是出力啊。”王卿宇极力争取。
“志愿者要一大早起床,要对所有人说话客气,一个人最少说两遍您好,志愿者没有权力只是奉献,志愿者还要承担高几倍的感染风险,这些你都了解吗?”父亲接连发问。
但王卿宇铁了心,就想做个哪怕是登记信息的志愿者。
小区门口还真缺记录的。疫情来势汹汹,基层工作人员各种事情焦头烂额,不得不在各小区招募志愿者。
父亲嘴上说不想让他去,但还是给他报名“走后门”,王卿宇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志愿者。
他的职责是在门口登记出入人员信息,核验身份证和出入证明,测量体温。
正如父亲所说,如果不偷工减料,志愿者对每个出入人员最少说两遍“您好”。
“您好,请配合测量体温,请出示身份证。”
“您好,请收好您的证件,请注意戴好口罩,少出门,勤洗手,不聚集,勤通风。”
除了这两句标准“话术”,志愿者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准备随时打散聚拢的人群。
“请大家按顺序进出,间隔1米。”
“请大家别聚堆儿,这边人少,来这边排队。”
说话的同时,志愿者还要在北方的寒风中拿起笔,在本子上详细写下姓名身份证号,一笔一划都不能马虎。每天登记几十个出入信息,王卿宇感觉自己快把这辈子的客气话说完了。
尽管如此辛苦,相对于入户排查的工作人员,王卿宇还是感觉自己好多了。他认为大门口是开阔地带,即使有病毒也不容易聚集,算是低风险。
当志愿者时间长了,王卿宇总结出一些经验,但他面对个别老年人依然有点怵。“他们不戴口罩,你说破嘴皮子也没用,但你又不能发火。”对于这样的老人,王卿宇和其他志愿者总结出一个著名的电影台词,“以德胡(服)人”,“我们就缠着他叫爷爷,他保证最后乖乖戴上口罩。”
当然,志愿者收获最多的还是感谢。有一个老人每次出去买菜,看到青年志愿者都会笑着说谢谢。王卿宇不由得感叹,“你看着他在口罩后面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菊花,你感觉干这些真值啊。”
除了那位老人,王卿宇印象最深的是一对夫妇。
那天是2月26日,王卿宇突然接到了父亲的电话。电话接通,那头传来了父亲的声音,“儿子,祝你生日快乐。”忙于登记的他还没反应过来,父亲已经挂断了电话。这时候,一对夫妇冲了过来,急着要出去,而根据出入规定,他们暂时无法出去。
“孩子开学了,我们要给他买学习用品,必须得出去。”面对志愿者的解释,这对夫妇坚持要出去,而且说话语调越来越高,明显是动了肝火。王卿宇问了半天,才知道这家人的孩子要上网课,需要准备一些学习用品,不然会耽误事儿。
孩子上课确实是大事儿,可那会儿确实无法放行,这可让工作人员犯了难。僵持了一会儿,王卿宇一拍脑袋,对带队领导说,我回家一趟,去去就来。一会儿的工夫,他拿来了自己的学习用品,送给了那对夫妇。刚才还急得团团转的夫妇却有点不好意思了,忙不迭地说着谢谢。
说到这个事儿,王卿宇有点得意,“我以前过生日都是别人给我送礼物,这次自己以成人角色送别人礼物,更有意义,更为难忘”。
看着那对夫妇满意地离去,王卿宇若有所思,他准备修改一下自己的“战疫计划”。除了继续白天的“您好”,他准备把网上的时间用起来,“搞搞直播,给小区的弟弟妹妹们辅导辅导作业。”
“我可不想让疫情荒废了他们的学业,绝对不能。”志愿者王卿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