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卫健委通报的新冠肺炎疫情情况显示,2月26日至28日,我省重症病例数分别为11例、9例、6例,危重症分别为9例、9例,7例,在新增确诊病例为零的基础上,重症和危重症病例数也在持续减少。
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在确诊病例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对这部分病人的救治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通过“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我省将最强医疗力量拧成一股绳,与病魔展开生死竞速,争分夺秒挽救了更多的生命。
重症危重症患者全部上转救治
时间就是生命。为了提高对全省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截至2月19日,全省所有的重症、危重症患者全部及时上转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救治,共转诊67名患者。
2月29日,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把患者集中到综合实力最强的定点医疗机构救治,能够充分利用定点医院高质量的医护水平,先进的设备设施以及多学科会诊的协助等优势,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救治。”
为此,两家医院分别新增了30多张救治床位,也都组建了“最强救治团队”。省救治专家组副组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邢丽华说:“救治团队以呼吸与危重症科医护人员为主力,还包括心内科、胸外科、麻醉科、感染科、内分泌科、超声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随时应对紧急情况。”
截至2月28日16:00,转入河南省人民医院的37例重症、危重症患者,已治愈出院27例。郑大一附院也有多名患者好转或治愈出院。
多学科合作一人一策精准治疗
病情复杂、瞬息万变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特点,也是救治的难点所在。“重症危重症患者普遍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患者除呼吸系统受累以外,还常常出现心血管、消化系统等方面的问题。”省救治专家组副组长、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科主任张晓菊说,必须准确研判临床特征、仔细捕捉病情的细微变化,多学科合作,一个病人一个方案,做到个性化治疗。
张晓菊在南阳就曾遇到一名98岁的高龄患者。“患者心脏、肾脏、肝脏功能都存在异常,所以用药需非常精确,才能既起到效果,又不引发其他副作用。”张晓菊说。最终,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这位病人成功治愈出院,成为全国年龄最大的治愈患者。
在郑大一附院有一位60多岁的患者,前一天还情况非常平稳,第二天突然加重,出现呼吸衰竭。邢丽华介绍:“出现这种情况进行生命支持非常重要,我们立即对其进行了气管插管,并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一周,后期很好地把握脱机拔管的时期,病人渐渐地好转恢复。”
在张晓菊看来,提前干预,关口前移,对于普通型患者密切观察,发现一些影像改变、微小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普通型患者向重症转化、重症向危重症转化是关键所在。同时,康复者血浆的应用、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加强,进一步提升了对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
早在疫情发生之初,我省就建立了覆盖所有定点医院隔离病房的远程会诊系统,组织省级各学科专家每天对全省所有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在线会诊指导,并进行远程查房。隔着屏幕,专家们让基层医生吃下了定心丸,为重症患者带去生的希望。同时,全省共组织13个专家组,直接深入大基层医院,现场指导当地救治,持续加强基层的救治水平。
死亡病例多为高龄、患有基础性疾病患者
截至2月27日,我省确诊病例1272例,累计死亡21例。张晓菊表示,总体来说我省死亡病例多为高龄、伴有多种基础性疾病的患者。
由于我省邻近湖北,尤其是南阳、信阳等地有很多人长期生活在武汉,在疫情发生后,从武汉返回的人非常多,其中有很多老人。张晓菊说:“我省有5个死亡病例是生前长期生活在武汉、疫情发生后返回的老人,入院不到两天、病情进展非常快,没有给医生留下救治时间。”
“我省死亡病例中有19例都是60岁以上、伴有3种以上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其中79岁以上高龄的有8例。死亡病例中有4例发生心源性猝死。”张晓菊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