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着“驾辕之马”作用,特别是今年疫情突如其来,给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也暴露出存在的许多短板弱项,需要继续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尽快予以弥补。疫情发生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短期拉升经济、长远补齐短板的关键举措,启动实施补短板“982”工程,全面推行项目审批“不见面”在线办理,先后发行三批次专项债券996亿元、投放稳投资贷款1000亿元以上,举办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工程、文化旅游等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推动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高出全国5.7个百分点,为经济回稳向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聚焦稳投资扩内需,《河南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提出了“加快‘两新一重’建设稳投资”和“优化项目服务强招商”两项具体政策举措,主要考虑突出“三个精准”。
一是精准项目。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按照国家明确的投资方向,《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提出5G基站、大数据中心、充电桩、充电站、老旧小区改造、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四水同治”等领域建设的具体任务,做到能量化的尽量量化、能明确进度节点的尽量明确。比如,提出全年建成5G基站2.9万个、充电站200个、高速公路133公里,年底前开工建设郑州小李庄火车站等。同时,结合我省重大战略规划,提出加快实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推动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生态廊道、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并将相关任务明确到具体部门,确保项目扎实推进、早日建成发挥作用。
二是精准筹资。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支持资金。国家明确提出今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000亿元、比去年多224亿元,同时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加起来整个中央层面筹集的资金超过5万亿元、新增2万多亿元,其中大部分资金将直接用于地方补短板强弱项投资。为充分发挥中央支持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政策措施》提出“用足用好国家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政策,允许对预算已安排专项债券资金的项目先行调度库款”,就是要建立分级负责、分领域推进的项目谋划储备机制,加快各环节审批手续办理进度,为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提供项目支撑;完善项目跟踪推进机制,推动专项债券等资金尽快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另一方面,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0%,在整个投资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政策措施》提出“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探索利用资本招商、飞地招商、链式招商等新模式,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就是要指导推动地方进一步打破社会资本进入的制度性障碍,完善PPP等融资方式,大力开展精准招商,形成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跟进的多元化项目融资格局。
三是精准服务。加强项目督导服务是保障项目建设进度的重要举措,《政策措施》提出“组织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季’活动,开展重大项目‘四比四看’季度和年度评价,利用省基本建设资金对排名靠前的省辖市(含济源示范区)进行奖励”,将充分激发各地项目建设的紧迫感和积极性,推动全省形成“抓项目是本职、不抓项目是失职、抓不好项目是不称职”的浓厚氛围,确保全年投资力度不减、目标不变。同时,《政策措施》坚持问题导向,提出“深入实施投资审批事项一清单、在线办理一平台、审批时间一百天‘三个一’改革,综合运用容缺办理、联合审查、联合验收等模式优化办事流程,全面推行并联审批”,持续压缩项目前期工作时限;聚焦项目建设用地这一关键“卡点”,提出“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方式,加快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标准地’出让工作”,推动工业用地供给更加精准多元;提出“实施建设用地审查报批提速工程,市级审查和省级审查时限分别压缩至7个、9个工作日以内”,实打实、硬碰硬提升土地审批效率、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