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砺硬骨——走访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河南籍官兵

来源:大河网 发布时间:2020-07-31 15:07:39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海上实战化训练 李彬 摄

  □河南日报记者 李凤虎

  第74集团军某旅六连是一支传承红军血脉、敢打硬仗的英雄连队,先后被国防部和中央军委授予“硬骨头六连”和“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

  “硬骨头六连”共有河南籍官兵12名,11人是“90后”、1人是“00后”,分别来自周口、南阳、漯河、平顶山等地。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走近他们,探访锻造“硬骨头精神”的力量所在。

  硬在理想信念坚定如初

  24岁的王开是周口项城市人,入伍7年,现在是连队驾驶员大组长。身高1.8米,身手敏捷,这是记者对王开的印象。

  “我参加过九三阅兵、国庆70周年阅兵,在国庆70周年阅兵战旗方队中担任擎旗手。当我擎举‘英雄硬六连’的战旗经过天安门时,内心无比激动和自豪。”王开说,“一面战旗就是一部史诗。作为新时代的‘接旗人’,我们将牢记初心使命,崇尚荣誉、建立功勋,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贡献力量!”

  六连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洗礼,参加战役战斗161次,涌现出刘四虎、尹玉芬等一批“特等战斗英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六连官兵不仅个个通晓连史,人人都是连史馆解说员,而且每个排每个班都以这些英雄的名字命名。遇到困难,我们就会想想这些‘老班长’当年如何英勇无畏、坚韧不拔,就增强了攻坚克难的勇气。”王开说。

  记者走进“硬骨头六连”的荣誉室,感觉瞬间被一股无形的“硬”磁场吸引。一面面锦旗、一幅幅照片、一个个战例、一件件实物,历史在这里回响:在161场战役战斗中留存下来的161枚大小弹壳,铸就了一座“硬骨雄风”群雕,“特等战斗英雄”刘四虎英模形象巍然屹立,他是“硬骨头精神”的丰碑。

  赵云隆是一名“00后”,今年20岁,商水县人。“我从小就有当兵梦想,所以上完大专参军入伍。”赵云隆说,“我的身体条件比较好,在车站接兵的时候,被班长一眼看中,选到了‘硬骨头六连’。”

  “新兵下连第一天,我就学习了连史。连队的光辉历程让我心潮澎湃,英雄事迹让我无比感动。‘硬骨头精神’,第一天就印在我心里。”赵云隆说。

  坚定的理想信念铸就了连队的“硬骨头精神”,刻入了一茬茬官兵血脉灵魂。六连大力传承红色基因,每当新兵入伍、干部任职,做的第一件事是参观连队荣誉室,读的第一本书是连队英雄史,喊的第一句口号是连队战斗誓词。

  今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硬骨头六连”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牢记强军目标,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习主席的关怀让官兵们备受鼓舞。我们将习主席的殷切嘱托转化为投身强军实践的不竭动力,做听党话、跟党走的‘硬骨头’战士。”指导员冯杰立下誓言。

  硬在练兵备战矢志打赢上

  六连以敢打恶仗、硬仗威震敌胆,历经战火洗礼。六连官兵始终把军事训练摆在战略位置,不断提升打赢能力,坚持把练兵备战推向深入。

  25岁的杨会彬是六连排长,老家在郸城县,军校毕业后到了六连。“勤学带兵本领,苦练打仗技能,投身热火朝天的练兵场,让我实现了人生跨越。”杨会彬说。

  杨会彬告诉记者,六连的“硬”,是战场上打出来的,是赛场上拼出来的,是训练场上练出来的。“有一次,排里个别战士打靶不合格,全排战士从靶场匍匐爬回连队,有400米距离。我们对照实战标准开展极限训练,不断给‘硬骨头’加钢淬火,让‘硬骨头’越练越过硬。”

  24岁的李志豪是太康县人,入伍6年,因射击成绩突出,现担任全旅射击教练员。“在六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优秀成绩算起步,破了纪录才算数’。六连按照实战要求主动提档加压,坚持组训施训源于大纲、严于大纲、难于大纲,训练强度比他人多出一成、考核标准比大纲抬高一级,把招法练到极致,让本领突破极限。”李志豪说。

  六连历史上以战备思想硬而闻名全军,总结的“三分四定”被写入条令、成为全军规范。近年来,无论形势如何发展,连队始终把战备教育融入日常,把战备制度变成习惯,把战备规范抓到极致,探索研练出10余个新型课题,推动了连队备战水平快速提升。

  去年,上级不打招呼临机拉动旅队,六连第一个到达指定位置,人车物编组分毫不差,比规定时间提前近半小时,创造了全旅紧急出动的新纪录。

  在六连门口公示栏上,常年贴着一张军事训练纪录表,时刻提醒官兵保持赶超与领跑的姿态。“宁要暴风骤雨中的良好,不要风平浪静的优秀。”这是六连官兵常说的一句话。

  硬在顽强作风铁纪上

  24岁的王一村是汝州市人,是六连一排一班班长。2018年,他带领一班战士参加集团军岭南尖兵比武,获得综合第一,越野尖兵、越障尖兵两个单项第一。

  王一村说,立夏时节,粤东某海域一场合成营进攻演练激战正酣。眼看防线将被突破,他迅速集结官兵奋起阻击,有的战士被荆棘刮破了脸、划破了手,不顾血淋淋的伤口依然顽强抵抗,硬是将对方牢牢堵在核心阵地前。

  “皮肉掉了可以再长,阵地丢了哪里去找!”王一村说,伤疤就是军功章,是军人用汗水甚至鲜血铸成的。敢于拼杀、敢于刺刀见红是连队的光荣传统,也是“硬骨头精神”的最好体现。

  “硬骨头精神”的“硬”,硬在血性,硬在作风,硬在铁纪上。走进六连排房,记者随手打开一个背囊,里面大到帐篷小到针线,战备物资一应俱全。

  王一村说,在六连,战备哨音就是战斗号令。一次战备拉动,六连官兵不喊口令就能临机完成小组划分、集合、领取物资等行动,让一旁检查组人员啧啧称赞。哨音对六连官兵来说就像摩尔斯代码,音调的长短都有一个特定的指挥号令与之相对应,久而久之连队官兵凭长短不一的哨音就能准确完成各种行动。

  “枕着敌情睡觉、时刻准备打仗。”“硬骨头六连”官兵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上铺鞋尖朝里,下铺鞋尖朝外,随时准备去战斗。

  大到抢险救灾、实兵演习,小到险难课目训练示范、陌生地域实弹射击,六连官兵始终冲锋在前、从不畏惧。

  2019年,六连被陆军表彰为“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今年5月,连队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表彰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新一代六连人已接过前辈的战旗,“硬骨头精神”正在焕发时代光芒。

  谈及连队的河南籍官兵,连长赵松高度评价:“河南兵在六连占比较高,他们为人踏实质朴,训练认真刻苦,勇于拼搏、敢于较真,个人能力和素质高,均是连队的业务精英。”

  在六连的河南籍官兵,还有来自方城县21岁的王帅、开封市祥符区23岁的张春阳、临颍县24岁的腾永闯、柘城县25岁的周祥磊、桐柏县27岁的门琳川……在新时代强军兴军精武兵阵里,在迈向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征程中,河南兵用血肉之躯共同铸就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责任编辑:李林润
相关文章
  • 【决胜2020•河南更出彩】岳寨村:“乡村振兴就要一步步走”

    2020-07-31 15:07:39

  • 警惕!河南一连续17天至今无症状的确诊病例出现了!

    2020-07-31 15:07:39

  • 河南:中原粮仓的“丰收答卷”

    2020-07-31 15:07:39

  • 河南省29家景区降价或免票 摆脱“门票经济”助力惠民出游

    2020-07-31 15: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