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挖山”到“种山”:河南淇县“修山”记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0-08-07 20:57:28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新华社郑州8月5日电(记者刘高阳)夏日炎炎,走进位于太行山余脉的河南淇县南四井西部山区,一片林草茂密。难以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曾是露天的废弃矿山。

  在裸露的山石上织就一片绿色,近年来,河南淇县探索由政府引导、市场化主体参与的生态治理模式,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及地质环境生态修复,一座座“断头山”披青吐绿,县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靠山吃山”,在淇县,人们这样简单地形容曾经兴盛的采矿业。太行山山石硫化物含量低、强度高,适合作为建筑石料,到2012年,淇县露天矿山企业达40余家。

  一车车砂石骨料运走,一座座山头消失,山林间变得坑坑洼洼。钱包鼓了,生态账却越欠越多,在矿山较为集中的乡镇,村民告诉记者,挖矿最厉害的时候,他们都不敢开窗户,“吃饭捂着碗,睡觉蒙着脸,一年还能吃一块预制板”。

  “采矿改变了地形地貌,容易引发崩塌、滑坡等,矿山采完废弃不用,地质风险更大。”淇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马学周说,只有及时进行生态修复,才能避免更大的灾害。

  一系列围绕着“修山”的行动随即展开。按照“山前、浅山、深山”的格局,从2018年起,淇县谋划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的方式,总投资5.11亿元,治理面积约10000亩,目前已累计投资约3亿元。

  目前,淇县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已初显成效。在露天矿山修复工程现场,记者看到,原有的矿坑已经实现了复渣复土,山岩下修建了防止水土流失的挡墙,沿着山坡,一个个由可降解材料扎起的“鱼鳞坑”呵护起人工栽下的侧柏、白皮松苗,现在已经绿意盎然。

  在缺水的淇县,创造良好的维护条件是林木成活的前提。“要种树,先修路,目前我们主要的治理点都通了路,确保水源、人员能够上山维护苗木。”淇县龙泉沟矿山治理点负责人杨宽才指着不远处的山头告诉记者,几年前修复的植被,现在已经看不出曾经开采过的痕迹。

  生态修复的同时,淇县对露天矿石开采业的整合治理也已初具规模。目前,淇县曾经的40多家露天矿山企业已优化重组为两个年产千万吨的绿色矿山,一座集砂石骨料、干粉砂浆、机制砂、混凝土、建筑装配构件等多个建筑材料加工环节的产业园区将在2022年底投产。

  在位于淇县田沟矿区的恒源矿业生产区,山间微风吹过,记者却看不到尘土。所有车间均采用封闭式全负压吸尘,生产线自动管控,工人在监控室即可操作生产。

  “我们现在全都是边开采边修复,打造绿色矿山。”恒源矿业砂石骨料厂厂长韩立涛介绍,目前他们的开采方式是一阶采完,在底部向外留出平台,平台上回填客土植绿,再开采下一阶。所有生产产生的石粉都会进行二次利用,对所有原料“吃干榨净”。

责任编辑:李林润
相关文章
  • 【决胜2020•河南更出彩】岳寨村:“乡村振兴就要一步步走”

    2020-08-07 20:57:28

  • 警惕!河南一连续17天至今无症状的确诊病例出现了!

    2020-08-07 20:57:28

  • 河南:中原粮仓的“丰收答卷”

    2020-08-07 20:57:28

  • 河南省29家景区降价或免票 摆脱“门票经济”助力惠民出游

    2020-08-07 20: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