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文化史上的两股强心剂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0-09-17 15:39:43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历史,历尽沧桑的黄河,也是我们民族的历史见证。古老而美丽的黄河,在孕育中华民族的同时,也为炎黄子孙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千百年来,可歌可泣的治河功勋和名垂千古的治河功臣,历历再现在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

  嘉应观全貌。 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嘉应观,是黄河文化的瑰宝,是治理黄河的博物馆。

  中国网9月17日讯(记者郑亮 佟明月)嘉应观是雍正皇帝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不惜耗资288万两白银仿北京故宫建造的一处集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淮黄诸河龙王庙,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最高的黄河河神庙,蕴含着厚重的黄河文化、沧桑的治水历史,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理黄河历史的庙观,被誉为“黄河故宫”。

  “嘉,取祥瑞之意;应,乃天意应为;观,庙宇道观之说。”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组书记翟嵩峰这样介绍。据悉,嘉应观现存古建筑249间,整个建筑群体富丽豪华,巧夺天工,楼阁殿宇梯比鳞次,红墙碧瓦交相辉映,翅檐飞空,雄伟壮观,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群,万里黄河上一颗古代建筑艺术的明珠。

  嘉应观前门。 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嘉应观整体分南北两个大院。北院为祭祀河神,巡河行宫建筑群;南院原有戏楼、牌坊。观内建筑构件和附属文物,巧妙地运用木雕、石雕、砖雕、琉璃、铁铸和铜铸等工艺,融合了园雕、高浮雕、镂雕、阴刻等不同技法,件件作品巧妙完美、形象传神。

  嘉应观。 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一座皇家庙观,一部治黄史书,一本厚重的黄河文化史。嘉应观不单是专门祭祀黄河河神的庙宇,还是纪念表彰历代治河功臣的场所,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理黄河历史的庙观。反映了中国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存智慧,更是一部完整的、形象化的古代治黄功臣谱。

  如果说,嘉应观记述了古代治黄功勋史,那么人民胜利渠则是治黄史上的一座杰出丰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胜利渠是黄河中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它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揭开了开发利用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的序幕。

  人民胜利渠全貌。 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人民胜利渠,是引黄灌溉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治黄史上一座杰出丰碑。

  人民胜利渠渠首闸位于黄河北岸京广铁路黄河大桥以西1500米武陟县秦厂大坝头,南与邙山黄河游览区隔河相望,北距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4000米,西与桃花峪黄河大桥咫尺之隔。

  人民胜利渠。 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人民胜利渠是1950年初黄河水利委员会将《引黄灌溉工程计划书》呈水利部转报政务院,周恩来总理亲批的工程。1951年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武陟县嘉应观建立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处,负责引黄灌溉济卫工程的勘测规划和设计工作。第一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张含英及苏联专家布可夫在此指导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实施。庚起昌为引黄济卫指挥部指挥长,韩培诚为副政委负责施工。新中国水利专家张光斗院士亲自参与了渠首闸的设计。1952年3月第一期工程胜利竣工,4月12日举行了放水典礼。引黄灌溉济卫工程被命名为“人民胜利渠”,宣告了新中国黄河治理初战告捷,在国内和国际上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毛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纪念馆,始建于1951年,是当时专门为前苏联水利专家和我国水利专家修建人民胜利渠准备的办公室。房屋呈U字型,中欧合璧式建筑,古朴典雅。1952年4月人民胜利渠放水后这里成为渠首管理段办公室,10月31日毛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时,在这里用茶、休息、听取汇报。

  毛泽东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纪念馆。 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人民胜利渠展览馆建于2011年,为纪念毛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60周年暨人民胜利渠开灌60周年而建,馆内展示了人民胜利渠的辉煌历史。60多年来人民胜利渠已成为灌溉、改土、补源、发电、向城市供水的多功能综合水利工程,并带动河南、山东引黄灌溉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颇具影响。

  开灌30周年纪念碑是为纪念人民胜利渠开灌30周年所立的纪念碑,记载了人民胜利渠开灌30年的经验教训。碑文记载:忆往昔,灾害连年,岁月艰辛;看今朝,林茂粮丰,仓库盈盈。30年风雨,人民胜利渠充分发挥了灌渠旱浇涝排,沉沙改土的作用,促进农业发展,从1979年起粮超千斤棉过百,保持稳产高产,灌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富庶昌盛的新景象。

  那雄浑壮阔的自然之河;那润泽万物的生命之河;那亘古不息的文化之河,黄河用温暖宽广的胸怀滋养着华夏儿女的命脉。华夏儿女在治黄、引黄的道路上,也传承着母亲河自强不息的精神,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一条黄河,一个民族,生生相息。

责任编辑:李林润
相关文章
  • 【决胜2020•河南更出彩】岳寨村:“乡村振兴就要一步步走”

    2020-09-17 15:39:43

  • 住上好房子 鼓起钱袋子——河南省淅川县柴沟村的脱贫之路

    2020-09-17 15:39:43

  • 警惕!河南一连续17天至今无症状的确诊病例出现了!

    2020-09-17 15:39:43

  • 河南:中原粮仓的“丰收答卷”

    2020-09-17 15: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