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9月18日电(记者杨岚)在“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黄河沿省高质量发展实现得如何?黄河环境治理有哪些新进展?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信息传播局联合沿黄九省区组织开展的“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在河南启动。9月15日至17日,采访团一行赴郑州、焦作、开封等地进行采访,实地感受一年以来河南沿黄河地区的新变化,以及九曲黄河安澜壮阔、造福民族的壮阔图景。
黄河文化更“火”了
黄河之险,险在河南。河南地处黄河“豆腐腰”段,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历史上三分之二的决口发生在这里。去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黄河文化园区凭栏而立,远眺滔滔河水奔腾东去。在次日召开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
“一年来,园区各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雒国栋15日自豪地向采访团介绍。
雒国栋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后,引发社会强烈反响,黄河文化公园临河广场已经成为重要的红色主题教育基地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现场教学点,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纷纷到此了解黄河、认识黄河、关注黄河。
去年12月6日,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更名为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这标志着黄河沿线生态保护治理和黄河文化主地标工程全面启动,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的发展将步入“新时代”。
雒国栋介绍,园区更名以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投资1.3亿余元完成了郑州邙山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基础设施(南入口)改造工程、大禹山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提升项目等,目前已绿化荒山8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好黄河文化研究、讲好黄河故事,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让黄河文化代代传承,蕴含着厚重的黄河文化、沧桑的治水历史,被称为“黄河故宫”的嘉应观也有不少新变化。嘉应观景区党组书记翟嵩峰介绍,从2019年开始,武陟县聘请专业团队,在嘉应观打造与黄河有关的研学课程及传承实践项目,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黄河盘鼓、大圣鼓、怀梆、黄河号子、黄河抢险石头树梢梱、大河遗风民间传说故事及歌谣小曲调等数十种。其中,黄河泥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武陟县多家中小学校列为课堂学习内容,许多学校也在积极打造特色课堂。
非遗传承人王建给孩子们展示泥埙制作。
此外,武陟县正在实施“一体两翼、双跨融合”战略,谋划实施了总投资高达425亿元的重点项目152个。其中,黄河滩区王园线生态文化廊道、嘉应观治黄兴水文化园、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暨淤堤连台等重大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两岸更“绿”了
开封,因河兴起,多次被冲毁,又就地重建,开封的地下深埋着历次被黄河水患淹没的六座城池。近年来,开封河道淤积严重、断面狭窄,连接不畅,且黄河开封段沿岸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开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瓶颈”。
黑港口观景台。
采访团16日从开封西湖出发,来到黄河黑岗口黄河观景台、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沿途40米的黄河防护林带郁郁葱葱,60米景观带点缀特色小乔木、花灌木,此外还有多个亲子活动场所,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这一变化还要从开封市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工程说起。作为省、市重点项目,开封市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工程东起柳园口险工、西至黑岗口险工、向南连通调蓄水库,总长度约21公里,面积3876亩。
“该项目设计理念上,紧紧抓住黄河生态保护和修复与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处理好河与堤、堤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封第一黄河河务局局长潘佳良表示,在确保黄河安澜的前提下,将打造一条具有开封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闲、研学的复合型生态廊道,形成“两线、三片区、十五个景观节点”的空间布局。
据潘佳良介绍,在具体实施方面,针对“四乱”问题已经做了清退,并且在沿岸建起了小贩集中点,解决了因商业活动导致的“脏、乱、差”问题。此外,今年3月份起,团队加班加点抢抓绿化黄金时间,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积极推进复工复产,全面加快项目进度。
目前,以观景台为中心,黄河黑岗口生态修复绿化景观工程项目已成为沿黄生态廊道示范点、开封黄河文化讲述地、市民了解黄河打卡地和“5+N”主题党日活动教育基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封从实践中受益匪浅,生态保护就是民生福祉,生态工程就是民生工程。”开封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县级调研员马绍军说,如今,生态效益正在让开封这座城市焕发经济效益的增长动能,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到开封旅游观光。
村民富起来了
红墙黛瓦、装饰古朴的店铺,三五成群中年妇女聚集的张庄布鞋手工坊,芝麻油飘出阵阵醇香的春光油坊……17日,采访团来到的兰考县张庄村幸福路上一派火热。
张庄村,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曾是兰考县最大的风口。上世纪60年代,焦裕禄在此治理风沙,让当地群众结束了逃荒的历史。
“这些年,张庄村在脱贫的道路上不拉一户、不拉一人,村民也都富起来了。”张庄村村支书申学风介绍,该村2014年贫困户建档立卡207户754人,到2019年底已实现全部脱贫。
近年来,张庄村按照“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政策助力、旅游带动”的发展思路,为了引进市场口碑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申学风和村干部、驻村干部一直没有闲着。最近几年,在中国证监会的定点帮扶下,张庄村整理土地,引进高端品种,建成将近200个哈密瓜种植大棚;建设村头扶贫车间,传承祖传的红薯醋工艺;流转100多亩荒滩地,引进白对虾养殖产业。同时,走起乡村旅游的新路子。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4200元增长到2019年的1313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4年0元增长到如今的59.8万元。传承好焦裕禄精神,张庄人的好日子还在后头。”申学风说。
制造业更“智能”了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煤机集团”)并作出重要指示,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时隔一年,采访团17日来到郑煤机以及中铁集团,感受一年以来河南制造业的新变化。
据郑煤机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后,郑煤机重新梳理了各个业务板块的发展战略,煤机板块着力推行“智能化、成套化、国际化、社会化”发展战略。2020年5月,公司首套成套化智能综采工作面在平煤二矿正式运行,真正实现了郑煤机成套化工作面“从0到1”的突破。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应对市场、劳动力等不确定性风险,郑煤机加快推进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进程。公司持续推动对煤矿智能工作面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智慧矿山和远程智能服务,解决煤矿企业的用工痛点;汽车零部件业务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寻找业务拓展机会。
截至9月1日,郑煤机推广智能化工作面165个,市场占有率达到47%,郑煤机结构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厂房及相关智能化生产线建设正有序进行。
而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去到过的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装备”),近年来不断攻克技术瓶颈,先后设计制造出了世界最小直径硬岩TBM、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世界首台联络通道专用盾构、国内最大直径泥水盾构、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世界最大直径硬岩TBM等一大批具有开创性、奠基性和战略性的产品,不断刷新中国创造的一项项纪录,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逐步赢得国际市场话语权。
如今,中铁装备的足迹已遍布国内辽宁、北京、河南、四川、广州、广西、安徽等40多个省市地区,并成功走向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意大利、丹麦、法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为世界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中国装备、中国方案、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