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青少年更多地了解黄河历史和文化,嘉应观开展了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
未来网焦作9月18日电(记者 谢青)“肃静!为了一己私利,将污水排放入黄河已经触犯法律!”在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的道台衙署前,嘉应观乡第一初级中学的学生们正在模拟审判污染黄河的案件。
“这是黄河生态保护的模拟课堂实践。”嘉应观青少年研学导师朱小美告诉未来网记者,为了让青少年更多地了解黄河历史和文化,嘉应观开展了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这堂模拟课程就是让孩子们了解破坏黄河生态要被法律审判,同时知法懂法、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嘉应观乡第一初级中学的学生们在嘉应观内参加研学活动。(未来网记者 谢青摄)
“黄河宁,天下平”,纵观中国历史,治理黄河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备受关注的大事。嘉应观位于黄河左岸中下游分界处的河南省武陟县,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宫观,可以让青少年更直观地感受黄河文化。
了解黄河文化 在“黄河故宫”知悉变迁图
“都说黄河是害河,但是在多年的治黄历史上,中国治水的壮举也需要孩子们了解。”朱小美表示,嘉应观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治理黄河的故事,也是了解黄河文化和中国治水文化的好地方。
“一部武陟发展史,半部黄河变迁图”,黄河千里长堤起于武陟,千里悬河起于武陟。资料显示,滔滔万里黄河,流经全国9省区100多个县市,武陟县之所以能折桂“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是因为这里的历史、地域、民风、民俗、文化基因里都浸泡着黄河的影子。
嘉应观(未来网记者 谢青摄)
“嘉应观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最高的黄河河神庙,蕴含着厚重的黄河文化、沧桑的治水历史。”据景区讲解员刘丹介绍,嘉应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理黄河历史的庙观,被誉为“黄河故宫”、“万里黄河第一观”。
走进嘉应观,可以了解到古代治理黄河的生存智慧。记者看到东院为河道衙署,是清代治理黄河的指挥中心,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黄河委员会”,总管沿黄九省河防。
再转到西院的道台衙署,是地方管理河务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省级河务、水利部门,主管怀庆、彰德、卫辉三府河务,管辖范围跨河南、河北两省地界。
据嘉应观景区党组书记翟嵩峰介绍,嘉应观曾在清代作为治水衙门使用,此功能一直延续至上世纪9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是人民治黄工程的指挥部,多位新中国水利专家,曾到这里工作、调研。
讲述黄河故事 学习黄河文化技艺
为了让黄河文化代代传承,从2019年开始,武陟县聘请专业团队,打造与黄河有关的研学课程及传承实践项目,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黄河盘鼓、大圣鼓、怀梆、黄河号子、黄河抢险石头树梢梱、大河遗风民间传说故事及歌谣小曲调等数十种。
在嘉应观中,未来网记者看到,嘉应观乡第一初级中学的学生们正在参与黄河号子、黄河泥埙等项目的学习和实践。
“太阳出来一盆花,照在东京帝王家……”响亮的黄河号子响彻在嘉应观内,黄河号子属于劳动号子的一种,先民们在与洪水的抗争中,共同协作,逐渐形成有一定的节奏、规律、和起伏的声音。
“黄河号子要卖力地唱出来,声音越洪亮越好。”喊出黄河号子,嘉应观乡第一初级中学的苏浩说,自己了解到黄河边的百姓参与治理黄河的辛苦与不易,对他们更加地敬佩了。
黄河号子刚落,隔壁院落中传来了悠扬的《茉莉花》歌曲声。原来,是孩子们正在学习吹奏黄河泥埙。据了解,黄河泥埙是我国埙乐器家族成员之一,是先民们在黄河岸边劳动时的集结号,后来逐步演变成吹奏乐器。
制埙名家王建制作黄河泥埙(未来网记者 谢青摄)
“我们用黄河水和黄河泥,用黄河泥制作黄河泥埙。”制埙名家王建告诉记者,用黄河泥埙吹奏黄河音乐,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黄河泥埙,就是希望用黄河音乐传播黄河文化。
黄河泥埙造型古朴高雅,埙乐苍远,悠长,雄厚,催人奋进,具有丰富的黄河文化内涵。目前黄河泥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武陟县多家中小学校列为课堂学习内容,许多学校也在积极打造特色课堂。
让黄河文化代代传承,记者了解到,嘉应观研学课程主要覆盖幼儿园至高中阶段。其中小学以下阶段以实践体验黄河文化为主,重视游戏性艺术性;初中阶段在县情市情基础上围绕黄河文化适当增加竞赛、探索等内容;而高中阶段在省情国情基础上挖掘黄河治理文化核心,以研究、考察学习为主,观光考察为辅。
传承并弘扬黄河文化,一支由当地文化学者、爱好者组成的队伍正在逐步感染着每一个孩子。嘉应观景区党组书记翟嵩峰表示,在武陟,黄河文化传承就像是一种习惯,根植于生活在此的百姓血脉中,同时也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