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故事”唱响新时代“民族精神”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0-09-19 11:43:03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酷似清代皇冠的御碑亭、三龙绕御制铁胎铜面碑、乾坤倒置的八卦八音钟、栩栩如生的龙凤图藻井、虫鸟不入的无尘殿……一幕幕景象伴随着黄河泥埙的悠扬埙乐,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治黄史。

嘉应观全景。(受访者提供)

  这是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嘉应观始建于雍正年间,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理黄河历史的庙观,被誉为‘黄河故宫’”,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组书记翟嵩峰介绍,这里不仅是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的龙王庙,也是治理黄河的河道衙署,集宫、庙、衙署为一体。

  从大禹治水到西汉贾让的“治河三策”、从明代潘季驯的“束水攻沙”到林则徐治水,流传千古的治水功勋在这里得到记载;黄河号子、黄河泥埙等瑰丽古朴的非遗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

  历经三百年沧桑的皇家庙观不仅讲述着悠久的治黄历史,也孕育着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

  “在治理黄河过程中,中华民族彰显出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翟嵩峰说。

  新中国成立后,嘉应观作为“黄河治理办公室”,开创引黄灌溉第一渠“人民胜利渠”,“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被打破。

人民胜利渠(受访者提供)

  “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工程。它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黄河上开了口,使黄河变害为利,‘开下游引黄灌溉先河、创综合利用伟业’。”翟嵩峰说,日夜奔腾的黄河水使100多万亩盐碱地、沙荒地变成了鱼米之乡。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在治理黄河过程中,诞生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及黄河河道。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走进兰考县焦裕禄事迹展览馆,焦裕禄治理“三害”场景布展、“干部十不准”图示、办公桌和旧藤椅等展品……一张张历史图片和场景布展,生动再现了焦裕禄苦干实干、带领群众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奉献精神和公仆情怀。

  斯人已去,逝者永存。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记者来到黄河岸边的兰考,只见绿树成荫,农桐间作,林茂粮丰。为祸百年的黄河决口问题,早已不见踪影。如今的兰考,不但全县脱了贫,还是河南省首批15个森林城市之一。

  嘉应观、人民胜利渠、焦裕禄精神……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一部与黄河水患抗争的历史,彰显了中国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存智慧,其间产生的文化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生命、对生活的认知和态度。

  治黄故事多如繁星,讲述和承载的是民族精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就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新时代新征程,讲好“黄河故事”,讲好“黄河治理文化”,弘扬焦裕禄精神,让中华民族创新创造、团结奋斗、实干筑梦的精神深入人心,这也是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责任编辑:张波
相关文章
  • 【决胜2020•河南更出彩】岳寨村:“乡村振兴就要一步步走”

    2020-09-19 11:43:03

  • 住上好房子 鼓起钱袋子——河南省淅川县柴沟村的脱贫之路

    2020-09-19 11:43:03

  • 警惕!河南一连续17天至今无症状的确诊病例出现了!

    2020-09-19 11:43:03

  • 河南:中原粮仓的“丰收答卷”

    2020-09-19 11: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