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兴水利建廊道承文脉 大河之南着盛装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0-09-22 18:11:30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中国网郑州9月18日讯(记者 江虹霖)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今年3月,《2020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印发,提出要把握沿黄地区生态特点和资源禀赋,引领沿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流域率先树立河南标杆。

大河之南,天地之中。河南是千年治黄的主战场,也是黄河文化孕育传承的重要区域,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由此,“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在河南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采访,“豫”见黄河,倾听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河南声音。

 

兴水利 黄河拥有“年轻的心

河南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这里的灿烂文明与历史文脉是蘸着黄河水写就而成。然而,见过黄河柔,也见过黄河怒。黄河之险,险在河南,这里悬差最大、河势最不稳定,所谓“铜头铁尾豆腐腰”,河南恰好就在黄河“腰”的位置。那时动辄洪水漫天,顷刻间生命与家园皆不复存在。在河南,奔流岁月中,人与河的抗争是永远无法抹掉的记忆。

 

俯瞰小浪底水利枢纽 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安澜是黄河保护治理的底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工作极为重视,一座座利泽千秋的水利工程相继筑起,出现了一个世界水利史上绕不开的名字——小浪底。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与济源市之间,控制黄河流域总面积的92.3%,来水量的90%,来沙量的近100%,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年愚公移山处,大坝巍巍挽狂澜。”小浪底水利枢纽与已建的三门峡、陆浑、故县水库联合运用,并利用东平湖分洪,可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不足60年提高到千年一遇。黄河凌汛威胁基本消除,减缓了下游河道淤积,下游悬河形势有效缓解。

 

每年黄河进入汛期,小浪底水库便根据水情泄洪调水,护大河安澜,再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景象。资料图。

据介绍,小浪底充分发挥了枢纽生态效益,自投运后,下游水沙条件趋于稳定,为黄河下游水生生物提供了更稳定的栖息环境。鸟类种类增加近30%,达367种,数量增加超过50%,达600多万只。同时,发挥了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优势,促进了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

 

夕阳下的小浪底潺潺如镜,温婉静美。中国网记者 江虹霖/摄

建廊道 黄河两岸披“绿衣”

黄河进入河南三门峡段后,色彩逐渐缤纷起来。一抹绿色伴在黄河之畔蜿蜒而下,流经之处皆被点染串联。

生态廊道建设是河南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抓手。今年,河南省沿黄8市生态廊道工程集中开工,并启动郑州、洛阳、开封、新乡、三门峡段示范工程,通过点线面结合、省市县联动,全面推进沿黄河南段711公里左右岸、中下游生态廊道建设。

生态廊道,是指在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的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类型,能够满足物种的扩散、迁移和交换,是构建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廊道的建设要义是处理好河与林的关系。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河南在小浪底水库以上的黄河中游地区,营造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重在治理水土流失,加强水源涵养。在小浪底水库以下的黄河下游地区,营造以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固堤林为主的宽防护林带,按照宜宽则宽、宜窄则窄的原则,除村庄、房舍、道路、河流和已绿化区域外,对廊道绿化宽度不够的区段进行加厚,使其宽度达到500米。实行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实现廊道绿化向美化、彩化升级,打造“一年四季景不同”的景观绿廊。有条件的区段,在廊道绿化内设置简易休息点和步道、自行车道,连接沿线的花木、农田、采摘点、游憩园等,充分发挥生态功能、游憩功能、经济功能。

据悉,目前以郑州段、开封段、洛阳段、新乡段、三门峡段为试点的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已完成绿化造林任务,绿化面积2.2万亩。

大治理 涓涓清流润民心

在开封87.5公里的黄河沿线上,“绿为底、水为带、文为珠、业为基、人为本”,是这座城市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

一城宋韵半城水,开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它因水而兴盛,因河而传奇。但近年来,河道淤积严重、断面狭窄,连接不畅,已成为制约开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瓶颈”。

 

开封大宋御河夜景 中国网记者/郑亮摄

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封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北方水城、加快构建现代水生态文明体系”的治水思路。“一渠六河”项目“应运而生”。

“一渠六河”连通综合治理工程是开封市水系总体规划和“十湖连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黑臭水体治理”和“四水同治”的重点工程。一渠六河的水源为西湖水(黑岗口引黄调蓄水库),为其提供生态基流,以涧水河、东西护城河等十河为载体,引入老城区湖泊,实现城墙内外河、湖贯通。

一渠指西湖引水渠西干渠,六河指涧水河、西护城河、南护城河、东护城河、利汴河和惠济河。总治理长度28.6公里,总投资37.5亿元,形成了1条环城滨水风景绿道、5个城门节点、5个滨河公园、8段绿色滨水岸线。

“一渠六河”形成的城河一体环城景观带,以“15分钟生活圈”计算,覆盖面积约38平方公里,将直接提升老城区50万居民的人居环境。同时,也很好地拓宽了开封文化旅游空间,预计每年能再增加800万人次旅游,带来4亿元餐饮消费,解决2万多人就业,增加1.6亿元以上的财政收入。

“水更清澈了”“臭味没有了”“环境更美了”“这才是宜居城市该有的样子”……开封百姓的真实感受,是衡量成果最好的标尺。

重传承 代代守护黄河魂

黄河奔流入河南,一路蜿蜒不息,在河洛大地进入平原,孕育出华夏文明的根脉精魂,造就了河南沿黄地区的始祖文化、河洛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古都文化、功夫文化等宝贵财富,留下了珍贵的黄河文明历史遗存、文化景观。

河南对黄河文化是珍惜的。

“嘉应观在二铺营村东,雍正初年,以黄河安澜,奉赦建。”采访团走进“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一部厚重的黄河文化史缓缓打开。嘉应观位于“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县。黄河千里长堤起于武陟,千里悬河起于武陟,因此而建的嘉应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理黄河历史的庙观,这里见证、呈现的历史、民风、民俗、文化基因里都投射着黄河的烙印。

 

嘉应观被誉为“黄河故宫”、“万里黄河第一观”。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在武陟,黄河文化传承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嘉应观景区党组书记翟嵩峰介绍,为让黄河文化代代传承,自去年起武陟县聘请专业团队打造此类研学课程,覆盖幼儿园至高中阶段,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制定不用的研学内容。武陟县黄河文化的传承实践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黄河盘鼓、黄河号子等数十种。其中,黄河泥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武陟县多家中小学校列为课堂学习内容,许多学校也在积极打造特色课堂。

深厚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更来自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采访团走进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穿越时空,置身百年老郑州,中原文化的记忆感、历史感、厚重感如此直观而鲜活。

 

电影小镇还原城市记忆。资料图

据介绍,电影小镇集电影场景游览、主题演艺、互动游乐、文化体验、主题客栈、民宿和非遗体验等于一体,开创了中原地区电影文化主题特色小镇先河。

电影小镇以整理、挖掘、保护、传承中原文化为己任,通过电影新手法讲述中原老文化,重现百年前的郑州德化街、大同路、福寿街等历史场景,对提升河南魅力和展现黄河文化风采具有重要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测算,小镇自立项落地以来,累计带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20.7亿元,直接解决当地就业2000余人,累计接待游客百万人次。

从与河抗争到人水和谐,河南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图谱渐次清晰,河南奏响生态黄河的中原之音铿锵有力,母亲河的生命力在此焕新蓬勃。黄河流域河南段左右岸将在不久的将来绘就一幅披绿叠彩的“千里江山图”。

相关链接:【中国梦·黄河情】对话河长泽尔登:若尔盖为保护黄河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

责任编辑:李林润
相关文章
  • 【决胜2020•河南更出彩】岳寨村:“乡村振兴就要一步步走”

    2020-09-22 18:11:30

  • 住上好房子 鼓起钱袋子——河南省淅川县柴沟村的脱贫之路

    2020-09-22 18:11:30

  • 警惕!河南一连续17天至今无症状的确诊病例出现了!

    2020-09-22 18:11:30

  • 河南:中原粮仓的“丰收答卷”

    2020-09-22 1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