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文化厚重的黄河博物馆,登临小浪底水库的巍峨大坝,漫步悠悠惬意的黄河生态廊道……
9月15日至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中国梦·黄河情”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开始了河南黄河的“打卡之旅”。
打卡一 黄河博物馆:留住黄河边的记忆
一部黄河身世书,万代中华发展史,鉴黄河而知中国。
跟随采访团,我们走进黄河博物馆,去寻找黄河的“前世今生”,由黄河文化感悟民族精神。
仿佛走在一条时光隧道,封存在黄河边的记忆被缓缓打开——面对“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不羁黄河,人们不断探索着黄河治理保护之路:从“宽河行洪”“束水攻沙”,到当代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再到如今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和“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跟随解说员的脚步,我们深切体会到母亲河的沧桑巨变。
黄河博物馆内,石器、化石、彩陶、碑刻等一应俱全,形象简明地勾画出中华民族的孕育脉络;场景复原和声光电技术的运用,让人如临其境,似乎一瞬间穿越时空阻隔,与治黄先辈对话,见证他们在同黄河水患斗争中展现出来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黄河博物馆的展览以“华夏国脉——黄河巨龙的缩影”为主题,分为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谐之路5个展区,全面展示黄河自然概况、黄河文化、历代治河、新时期治河新思路与实践等内容,是弘扬优秀黄河文化、传播水利科学知识、增强民众水患意识的重要场所。
黄河博物馆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以黄河为主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建馆60多年来,几代博物馆人不断加强治河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收集研究,及时展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新成就,不断增强在治黄历史研究领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基地等20多个各类教育基地。2012年,新馆建成,利用声、光、电技术,科学合理布展,增设网上展览,进一步完善黄河博物馆的展示功能,不断提升游客体验感,让黄河文化在这里“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团体预约大幅增加。目前,黄河水利委员会新闻宣传出版中心正积极参与编制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规划,以进一步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让人们在这里更好地感知黄河、认识黄河、探索黄河。
打卡二 小浪底水利枢纽:防汛调度+水沙调控的一线担当
北依太行王屋,南夹崤山余支,西承黄土高坡,东临华北平原。从空中俯瞰,小浪底水库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崇山峻岭之间。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处在控制黄河中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是黄河防汛调度和水沙调控的一线担当。
2020年,面对黄河复杂严峻的防汛形势,黄河水利委员会先后组织60余次防汛会商,部署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小浪底作为控制水沙的“咽喉要道”,为抵御6次编号洪水发挥了重要作用。
——6月24日至7月10日,小浪底水库最大下泄流量5780立方米每秒,为1996年以来最大下泄流量。
——汛期,小浪底水库降至汛期水位以下,最低205米。
——8月21日,小浪底水库迎来投运后最大入库洪峰流量6300立方米每秒。
小浪底水库以三个“最”,减轻了洪水的“逼人态势”,为黄河安全度汛保驾护航。
小浪底水利枢纽不仅是黄河中下游防汛调度的一张“王牌”,也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硬核担当”。
在采访中,有记者发出疑问:“今年汛期,仅小浪底水库排沙量就超过3.3亿吨,近3年排沙出库已达到13亿吨,这一数据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面对记者的提问,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工程师张建生回答:“按照小浪底水库原设计,到2020年,75.5亿立方米的设计拦沙库容将全部淤满。但如今,水库泥沙淤积量仅31.46亿立方米,节省出44亿立方米库容,大大延长了小浪底水库的使用寿命!”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运用20年来,黄河水利委员会通过科学精细的水沙调度,实施调水调沙和水沙年际调节,并创新提出“一高一低”调度思路,利用洪水过程“冲洗”小浪底水库,有效防范了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过快、过早淤满。
“白龙”欢腾、“黄龙”咆哮,清流裹挟着淤积的泥沙倾泻而出,“双龙”涛飞浪涌,俯向华北、奔向大海。作为成名已久的“黄河名片”,小浪底水利枢纽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景。
今日来到小浪底,登上160米高的大坝,夕阳暖暖,微风轻抚,碧波荡漾,小浪底水库风光尽收眼底。库区内茂林蔽日、花草不绝,昔日的黄河故道经过生态修复,已是整齐精致的绿色公园,俯身探去,仿佛伸手可触黄河的古老脉动。而小浪底水利枢纽,这颗“年轻而又强大的心脏”,也将继续跳动在古老的黄河之上。
打卡三 黑岗口生态绿化景观工程:满眼新绿如画卷
从过去垃圾遍地、违章林立、卫生脏乱差,到如今绿满长堤、生态廊道、风景美如画;从“清四乱”到新晋“网红打卡地”……短短几个月时间,一场里程碑式的蝶变已然在开封黑岗口生态绿化景观工程上演。
从美丽的开封西湖龙首出发,沿西干渠生态廊道一路向北,采访团来到黑岗口生态绿化景观工程。母亲河畔景色如画、游人如织,作为开封黄河旅游新地标,它曾在今年登陆央视《新闻直播间》,一时间刷爆朋友圈。
拾级而上,登临观景台俯瞰黄河,顿感心旷神怡。70多岁高龄的当地市民祁长明面对记者采访,兴致勃勃回忆起20世纪60年代,他曾以建设者的身份,参与这里的黄河治理。“那时的黑岗口,风沙漫天、荒凉萧瑟。但是如今,这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已然成为开封人民的后花园。”老人忆往昔、看今朝,心潮澎湃。
作为开封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的重要节点工程,黑岗口生态修复绿化景观工程位于黑岗口险工30坝,项目建设以黄河大堤为界,北靠黄河,南邻黑池,总占地面积2.15公顷,集生态景观、防洪保安、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开封第一河务局局长潘佳良告诉记者,今年年初以来,该局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带来的用工难、采购难、运输难等诸多困难,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态建设,倒排工期,加压推动,系统修复生态环境,高标准植树绿化,用两个月时间,深挖河势观测台、安澜石、幸福桐等黄河文化元素,建设全新景观。项目建成以来,这里已接待考察研学团队180余批2.7万余人次,成为展示黄河魅力的亮丽窗口。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打造一条具有黄河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闲、研学的复合型黄河生态廊道,形成‘一轴、一带、两线、三片区、十五个景观节点’的空间布局,充分展示黄河文化精髓。”潘佳良对未来信心满满。
岸绿景美、岁岁安澜,这就是人们希望的黄河啊。
3天时间,记者一路走、一路看,亲身感受着河南沿黄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和新成效:郑州正在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武陟正在打造“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开封引黄河水造就“一渠六湖”……黄河串起了时间和空间,也融入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沿黄人民的灵魂。
建设幸福河,慷慨歌未央。黄河的多彩画卷仍在铺展,更多的黄河打卡地正在建设之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