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沿河行走见巨变—颜值变产值 看母亲河如何润泽民心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2020-10-14 16:22:18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10月13日讯(记者郭文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哺育着一代代沿河儿女。 

  金秋九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跟随“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的脚步,先后赴河南、四川、青海等地,感受沿河城市的巨变。 

  丰亨“豫”大——害河变幸福河,岁岁安澜造福人民 

  九曲黄河万里沙。据统计,每年黄河从黄土高原带走16亿吨黄沙,其中有4亿吨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久而久之,形成了地上悬河。因此,水沙关系便是沿河人民一直以来的困扰。20年前,在沿河人民的眼中,黄河是条“害河”。 

  “今年洪水的频次比前两年要多一些,但因为这几年按照防洪要求,汛前充分地腾出了库容,所以说对这样的洪水来说,咱们是心中有数的,是在可控的范围。”河南省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工程师张建生告诉记者,尽管今年小浪底先后迎来了6次洪峰,但均在可控范围内。按照原设计,今年小浪底水库75.5亿立方米的设计拦沙库容就将全部淤满。不过,在近几年“一高一低”治河理念的治理及生态修复下,今年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量仅为31.46亿立方米,有效防范了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过快、过早淤满。 

  据悉,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既可较好地控制黄河洪水,又可利用其淤沙库容拦截泥沙,进行调水调沙运用,减缓下游河床的淤积抬高,直接关系着黄河下游防洪、生态和供水安全。先后有效应对2003年黄河“华西秋汛”洪水,2005年和2011年秋季黄河中游洪水,2012年、2018年和2019年全汛期流域洪水等,黄河下游已连续20年安全度过伏汛期。

  

  同样,走进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满目苍松翠柏、到处郁郁葱葱,让人心旷神怡。“你们可能不知道这里四十年前的样子。那时的邙岭是一片光秃秃的大土堆,浑浊的黄河从岭下奔腾而去,一座大桥孤零零的屹立在河中。”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讲解员向记者介绍,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处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是黄土高原的终点,华北大平原的起点,被誉为万里黄河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眼前的美景,得益于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结果。 

  据悉,1972年,为解决城市工农业用水和市民生活用水,郑州市政府在这里建成了“引黄入郑”工程——邙山提灌站,除解决了城市75%的用水外,该工程还担负着沿途10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为改善这里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提灌站的建设者们,便开始植树种花、封山育林,美化环境。现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守护,荒山秃岭换了新颜。景区不仅是郑州市的“后花园”,而且也成了阻挡风沙侵入城区的重要屏障。

  

  巴山“蜀”水——荒坡变青坡,人民吃上生态饭 

  在前往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辖曼镇西仓村治沙点的路途中,记者团格外兴奋,随手拍都是美景。蔚蓝天空下,一群群牦牛在广袤的草原上悠闲吃草,对面山坡上的“方格格”更是格外吸引眼球。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川西藏区生态修复保护系列项目,该项目属于43号小班,项目面积达215.55公顷,全部采用高山流沙场方格措施进行治理。它以前是植被盖度为0-10%的极重度沙化地,经过4年治理,现在植被盖度已达30%-40%,达到设计要求。” 若尔盖县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修复科工程师涂胜自豪地介绍辖曼镇西仓村治沙情况。 

  一直以来,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属高寒生态脆弱区,受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等生物因素影响,若尔盖县草原沙化、湿地萎缩情况堪忧。不过,近几年,在川西藏区生态修复保护系列项目的实施下,这些“方格格”促使若尔盖治沙成效显现。涂胜告诉记者,未来,在对草原后期的管护下,植被恢复达到草畜平衡时,当地老百姓可继续在此适当放牧增收。 

  在黄河九曲第一湾,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黄河九曲第一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受疫情影响,景区游客数量有所下滑,但往年收入可观。其中,2018年共计销售门票24.574万人次,支取生态生计补偿款共计294.888万元,有力地助推了若尔盖县经济发展。“我们每张门票会提取12元出来,作为生态生计补偿,截至目前共提取3100万。”该工作人员介绍,为助力脱贫攻坚,这笔生态生计补偿款将下发至各村舍使用。此外,为实现精准脱贫,景区现有30余人工作人员均来自贫困户。 

  “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我们都有精准扶贫。“若尔盖县水务局局长阿三告诉记者,若尔盖县现有120个河道管理员,均系县里的贫困户,每个月会有1500元工资。“(他们)每天在河边走一走,看看有没有垃圾,有没有违法活动。”

  

  四川境内黄河干流河道长174公里,流域面积为1.87万平方公里,涉及阿坝州阿坝县、红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和甘孜州的石渠县5个县。红原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黄河源头流域之一。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红原县素有“牦牛之乡”的美誉。 

  9月21日,记者团来到红原县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社。“我们这的产品有鲜奶、酸奶、牛奶冰糕、牛奶冰淇淋、黄油、酥油、奶渣等。” 红原更攀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泽旦多吉介绍,因资源优势,近年来,红原县牦牛相关产业正如火如荼的发展。当前,该联合社由红原县34个专业合作社加入,覆盖全县11个乡镇36个村,带动7000余户农牧民增收。 

  “青”水无忧——守着黄河有水吃,农民喜迎丰收  

  金秋九月,正当丰收时。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童家村田野上,收割机正在田间轰轰作业,村民们散布地头收拾玉米,一派丰收图景。田埂上一位埋头疾书的老人格外吸引眼球,他叫李得胜,负责村里账目的记录工作。李得胜告诉记者,由于拉西瓦灌溉工程的实施,今年村里玉米喜迎大丰收。“浇水比以前方便,水的问题解决了,今年玉米的产量比去年提高约20%。” 

  多年来,守着黄河没水吃、庄稼靠天吃饭等一直是童家村乃至贵德县面临的困境。“黄河(海拔)在2000(米)以下,我们的居住区海拔在2000(米)以上,需要水的话 ,就必须得提灌。”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拉西瓦灌溉工程建设局局长李占彪介绍,尽管贵德县拥有的水资源很多,但可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用水一直是贵德县的难题。不过,去年5 月22日,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的拉西瓦灌溉工程干渠正式通水运行,贵德县群众终“解渴”。 

  “整体工程预计于2021年完成。”李占彪介绍,该工程建成后,可充分利用拉西瓦电站形成的水头优势,改善并新增灌溉面积20.02万亩,彻底解决贵德县河阴、河西、河东、常牧、新街5乡镇,87个行政村,8万人的灌溉问题。

  

  在青海省海东市查汗都斯乡新建村的辣椒种植基地里,这里的百姓同样喜迎丰收。傍晚时分,基地里仍有十几余人在埋头采摘线辣椒。 

  “今年我们种植了300亩线辣椒,每亩产量2300斤,以今年的行情看,市场上能买到5元一斤。”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业的青海万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苏小真对记者表示,线辣椒是已是青海地理标志产品,是当地农户实现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沿河行走十几天,每天的所见所闻无一不展现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硕果。生态保护促使颜值变产值,高质量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在新时代的大河奔流中,黄河儿女正在叙说着一个个动人故事,谱写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林润
相关文章
  • 【决胜2020•河南更出彩】岳寨村:“乡村振兴就要一步步走”

    2020-10-14 16:22:18

  • 住上好房子 鼓起钱袋子——河南省淅川县柴沟村的脱贫之路

    2020-10-14 16:22:18

  • 警惕!河南一连续17天至今无症状的确诊病例出现了!

    2020-10-14 16:22:18

  • 河南:中原粮仓的“丰收答卷”

    2020-10-14 16: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