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河南两会特刊丨建设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

来源:河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1-01-21 15:28:03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本报记者高长岭李运海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启动实施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如何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建设新时期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个话题引起与会代表、委员的热议。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我们河南大有可为。

  ——省政协常委、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

  要让我们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就要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就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

  ——省人大代表、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高团吉”

  举足轻重产量再上台阶

  去年,我省粮食产量首次跃升1350亿斤台阶,达到1365亿斤,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省政协常委、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河南省是粮食生产大省,是全国5个重要商品粮调出省之一。进入新时期,河南粮食生产的优势更加凸显。我省去年粮食产量1365亿斤,这比浙江、广东、甘肃、福建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产量加起来还要多。河南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郭天财说,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我省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够强,中低产田比例还比较大,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就要加快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抗自然灾害能力,落实藏粮于地战略;藏粮于技,就要重视种子问题,河南主要农作物品种创新技术虽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主要作物品种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现象严重。比如,我省的小麦品种多是感病品种,给绿色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我们河南大有可为。

  省人大代表、河南春耕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素杰说,粮食生产现在真是离不开技术指导,有技术指导和缺乏技术指导,差距明显。藏粮于技,更需要大批专家到基层,把粮食生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户掌握。目前看来,基层年轻干部少,懂专业技术的年轻人更少,希望相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青年人才到基层来,在工资待遇、住房、教育、选拔使用时,多向扎根在基层的科技人才倾斜。

  加强保护守牢耕地红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报告中提出,今年我省要新建高标准农田750万亩,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

  “要让我们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就要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就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省人大代表、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高团吉说,我省要坚守1.2亿亩耕地保护目标红线,这条红线不能突破。我省连续20多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当前,为了保护耕地,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两个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在农村建房严格落实“八不准”要求,以有效保护耕地。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商丘市委常务副主委王位东说,调研中发现,目前我省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面临巨大压力,地方政府主导的土地违法现象比较严重,圈占、浪费以及违规建设的现象多发;国家级与省级重点工程项目违法违规用地问题突出,有些项目追求“仓促上马”“既成事实”以及“先占后办”;农村侵占永久基本农田现象较为普遍,在道路两旁耕地中建房屡禁不止,土地污染对耕地及粮食安全带来的风险不可低估。我省应尽快完善有关法规,严格遵守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夯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大对农田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明显设置高标准农田标志,接受社会监督。

  增效强链保护种粮积极性

  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如何节本增效,强化粮食产业链,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

  省人大代表、息县宏升粮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潘道荣将6万亩农田打造成了茅台有机示范田,大幅度增加了种粮收入,带动众多贫困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她建议整合农村产业链,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调控,将供应者、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联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建立信息共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保障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的竞争优势。

  省人大代表、商城县本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蒋本生说,提高种粮效益,要走绿色发展之路,提高农产品品质。他带领村民发展稻虾共作500亩,稻田里不打农药,肥料是有机肥,稻子产量略有下降,但产出的优质稻米口感更好。普通大米每斤2元多,他们的大米每斤8.8元,每亩稻田还能产小龙虾300多公斤,刨去各种成本,每亩收入近4000元。稻虾共作,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化肥、农药施用量明显降低,群众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

责任编辑:吕雪莹
相关文章
  • 【决胜2020•河南更出彩】岳寨村:“乡村振兴就要一步步走”

    2021-01-21 15:28:03

  • 住上好房子 鼓起钱袋子——河南省淅川县柴沟村的脱贫之路

    2021-01-21 15:28:03

  • 警惕!河南一连续17天至今无症状的确诊病例出现了!

    2021-01-21 15:28:03

  • 河南:中原粮仓的“丰收答卷”

    2021-01-21 15: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