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跃峰
一大早,家住河南通许县朱砂镇拜寨村的村民代美荣,便快步赶到地头,掀帘走进大棚。脚边,一堆堆红薯苗轻舒叶面,生机勃勃。她抓起一捆,捏上一根,摁入土中。半小时后,潮湿的地垄上,涌出一片绿色……
代美荣今年41岁,她既要带两个娃娃,又要照顾身体不便的婆婆,2019年虽然脱了贫,但收入一直不稳定。
稳定脱贫,靠的是产业。2018年,朱砂镇请专家测量土质,认为适合推广种植红薯。第二年,请来专家翟建祥,流转200亩土地,建起77座温室大棚,培育红薯种苗,发展红薯产业。
不久,翟建祥劝大伙试种红薯。“对脱贫户,免费提供红薯苗,指导种植,订单式包销。有的品种亩产高达8000斤,划算!”他当时鼓励村民说。去年下半年,代美荣开始种红薯,纯利润便达6800元。
乡村产业越强,带动效应就越能显现。2020年,开封市打造产业扶贫升级版——“十链、百园、千基地”,延伸花卉、果蔬、大蒜等36个产业链,建设了130个带贫产业园和1698个乡村带贫基地。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深‘嵌’入产业链,分享增值收益。”朱砂镇党委书记李娟说。
开封市丽星食品有限公司也做起红薯深加工。“10条生产线,每天生产粉丝20万件,年产值达到10亿元,带动贫困户500多户,受益人数达2300多人。”公司总经理孙文红话中带着自信。
开封市委副书记秦保强说:“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三链同构’,全产业链带动脱贫,让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15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