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履职进行时丨全国政协委员马萧林: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化“潮”起来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1-03-04 16:05:54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涛

  《唐宫夜宴》火了,河南博物院热了,陈列在展柜中的文物“活”了,而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也更忙了。

  “每天来河南博物院参观的游客异常火爆,很多网友都在期待我们推出新的文创产品,我的手机几乎天天被打爆。”3月1日,即将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马萧林依然忙得如脚踩“风火轮”,“《唐宫夜宴》出圈,这是弘扬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展示河南厚重历史文化的好机会。今年正好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我们一定要抓好机遇叠加期,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潮’起来,把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怀和艺术神韵传播到社会公众心中,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再忙再累都是值得的。”

  在河南文博界工作近30年的马萧林,一直深耕考古研究、文物保护事业,守护着文博人的初心。在他看来,博物馆典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等社会职能的发挥,本身就是一个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于传统文化转化和发展,博物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把互联网的新技术与博物院的老‘古董’充分结合起来,让文物借助网络传播的力量跨越时空限制,更深入广泛地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才能真正让传统文化‘潮’起来。”马萧林说,河南博物院也一直在努力尝试:积极打造融媒体平台,推出的文物纪录片《中原藏珍》受到热捧;与央视《国家宝藏》栏目联合推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展示沿黄九省区48家博物院的文物宝藏,诠释黄河文化的物质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开发文创产品,跟40余家文创企业签订授权协议,研发700多款文创产品,尤其是以“失传的宝物”为主题的考古类盲盒产品成为网红爆款,供不应求……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物是马萧林连续3年在全国两会上关注的内容。“去年全国两会,我提交了《关于实施文物安全责任人公示公告制度的提案》,国家文物局在年底就印发了《文物博物馆单位文物直接责任人公示公告办法(试行)》。同时,我还提出了加快建立古代人类骨骼标本库的建议,如今建议也得到了回应。”马萧林说,前不久,河南大学与河南省文物局共建的“生物考古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共同开展对古代人类、动物、植物DNA的分析研究。今年,马萧林准备的一个提案是关于充分发挥文物保护员作用的建议。“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有70多万处,大多分布在荒郊野外、人迹罕至的地方,文物保护任务很重。”马萧林建议,各地要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对文物保护员的管理和培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提高文物保护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 【决胜2020•河南更出彩】岳寨村:“乡村振兴就要一步步走”

    2021-03-04 16:05:54

  • 住上好房子 鼓起钱袋子——河南省淅川县柴沟村的脱贫之路

    2021-03-04 16:05:54

  • 警惕!河南一连续17天至今无症状的确诊病例出现了!

    2021-03-04 16:05:54

  • 河南:中原粮仓的“丰收答卷”

    2021-03-04 16: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