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嘱托丨希望的田野奏响出彩强音

来源:河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1-03-08 15:38:55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河南日报记者 陈慧 刘红涛 曾鸣

  时间见证前行,奋斗浇灌沃野。

  两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代表团,对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细细叮咛、殷殷嘱托,赋予了我们如山的责任与使命。

  站在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的重要时刻,回望走过的路,我们完全有理由为之自豪。

  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推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积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希望的田野上奏响出彩强音。

  如今,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村环境更加生态宜居,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正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阔步迈进。

  啃下“硬骨头”,打赢脱贫攻坚战

  初春时节,山村正美。从光山县城出发,沿着新修的水泥路前往文殊乡东岳村,不一会儿,便见到了层峦叠嶂的茶山。

  村民曹尚奎正忙着平整土地,种油茶、栽果树。“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我们说,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如今日子越过越美,在家有奔头,谁还肯离乡?”曾经在外打工多年的曹尚奎满是干劲,说话敞亮。

  “过去,东岳村真穷。人家一问你是哪儿的?只能低着头小声说俺是东岳村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腰包慢慢鼓起来了。如今大家都非常自信地说:我是东岳村的!”东岳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家笑着说。

  同东岳村一样,广袤的中原乡村,如今处处透着精气神。

  从大别山区,到黄河岸边,一张张笑脸灿烂绽放。乡亲们自信十足的底气,源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取得的辉煌“战绩”。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摆脱贫困。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减贫成效前所未有。全省718.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绝对贫困人口实现清零。

  群众生活明显改善。“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十三五”时期规划的25.97万名易地搬迁群众,全部挪出“穷窝”、住进新房。

  乡村面貌发生巨变。全省行政村通硬化路率、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率均达到100%,一条条致富路通到大山深处、修到家门口,为乡亲们铺就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之后该咋办?这是新时代给出的新命题,是需要奋力书写的新答卷。

  “要看到,部分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较弱。很多脱贫户虽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还不高,遇到一点风险变故就可能返贫。”省扶贫办相关负责同志说,必须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发展产业是巩固脱贫基础、激发内生动力的长远之计。在我省,产业振兴的一池春水已然激活。

  兰考,泡桐有声,宛转悠扬。长在黄河故道沙土中的泡桐,纹路清晰,板材奇佳,在全国独一无二。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借助泡桐,制作古琴等民族乐器,奏出了脱贫致富的琴瑟雅音,用一丝一弦改写了自己的命运。村民徐冰算了一笔账,“一张古琴可以卖2万元,我去年卖出了10张琴,收入有20万元。”2020年,全村产值突破1.8亿元,仅民族乐器产业这一项就使村民人均收入增加1.9万元。泡桐长成了民族乐器大产业,兰考在迈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更加意气风发。

  新县,春风春雨,换了新颜。如雨后春笋般,田铺大塆“长”出一间间咖啡馆、主题商店、手工作坊和特色民宿。竹编、皮影戏和茶油、蜂蜜一起,成为游客回味乡愁的好素材。古老的田铺大塆,与市场“拉起了手”。创新创意融入美丽山水,现代小店碰撞古老村落,田铺大塆把创业平台给了返乡农民和大学生,村民们既能入股分红又能在家门口打工就业,随着更多游客涌入,他们的日子也更加滋润。大别山的红与绿,化作今日田铺大塆的五彩缤纷。

  光山,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域旅游蓬勃兴起。上午去司马光小镇体验农耕文化,中午在东岳村品尝小吃,下午去油茶园体验茶文化,傍晚去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看白鹭,夜里在乡村会客厅住民宿,一天玩下来,处处都是好风光。“东岳村的旅游发展规划已具雏形。我们将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沿着绿色发展的路子继续走下去,让脱贫后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杨长家说。

  产业兴则脱贫稳。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带贫减贫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脱贫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要从产业扶贫转换到产业兴旺上来。”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贺卫华认为,根据市场需求,立足当地特色资源,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广大乡村定能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绘就更加出彩的中原“富春山居图”。

  擦亮“金招牌”,塑造核心竞争力

  “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每次在麦田里作业,尉氏县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文政都会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在这里对河南粮食生产的殷殷嘱托,这坚定了他耕耘农业的信心。

  不远处,合作社的植保无人机来回穿梭,在开展化学除草作业。放眼望去,张市镇7万多亩高标准农田麦苗青青、一望无垠。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河南不负总书记嘱托,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以高标准农田为抓手,夯实粮食生产根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河南贡献”。

  还是在张市镇,农民种地越来越轻松,越来越高效。

  “以前浇地,村民一家齐上阵,用拖拉机作动力抽水,浇一亩地成本得二三十块钱,费时费力费钱。现在手机上能浇地,我们村3000多亩地,这两天轻轻松松浇了一遍。”张市镇沈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长锁说。

  这里的高标准农田不仅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还拥有了“升级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农民通过手机可以查看苗情、墒情、病虫害等情况,科学有效开展田间管理,逐渐挑上了“金扁担”。

  放眼全省,1.22亿亩耕地超过一半实现了“高标准”。到2025年,我省将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300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

  一方面,在粮食生产方面不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全省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过1300亿斤,去年首次跨上1350亿斤新台阶,稳住了“基本盘”,筑牢了“压舱石”;另一方面,朝着农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大步前行,持续提质增效,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优质河南粮。

  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我省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快速推进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多彩农业新格局。

  统计显示,全省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7%。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和食用菌、蔬菜、中药材产值均居全国前列,三门峡苹果、焦作山药、信阳茶叶、西峡香菇、正阳花生、鄢陵花卉等闻名全国。

  以小麦为例,我省的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由2016年的600多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500多万亩。在适宜区推行单品种规模连片种植,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推动订单生产。推动成立小麦联合体或产业联盟,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产销关系,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率稳定在90%以上,价格比普通小麦每斤高0.1元左右,“优麦”实现“优价”,农民种粮“有义又有利”。

  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我省围绕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壮大肉、面、油脂、乳、果蔬制品等产业集群,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汇丰食品集团是永城五大面粉加工企业之一,一粒小麦在这里身价翻倍:前路可提取8%高档速冻饺子粉、中路可提取51%手撕面包专用粉、后路可提取5%沙琪玛专用粉,麦胚用于生产蛋糕,剩下的麸皮用来生产杂粮饼干。在这里,小麦除农民自用外,加工转化率为100%,玉米、大豆原料综合利用率均达98%以上。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产业发展处处长王玉田说,河南面粉企业通过拉长小麦产业链,做大做强以面粉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业,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河南围绕“三链”制定粮食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出台了《关于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也是全国首个省级政府发布的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宇松表示:“未来5年,我们将打造产业链健全、价值链高效、供应链完善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让河南实现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产业强省的转变。”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主食产业化率达65%以上,粮油精深加工产值占粮油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以上,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达4000亿元以上。

  聚焦“补短板”,乡村建设在行动

  如果说乡村振兴是一场“大会战”,那么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第一场“攻坚战”。

  两年来,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扎实推进,基础设施短板加速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明显改善,广大农民安居乐业。放眼广袤乡村,处处展示着新变化、新气象、新干劲。一幅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美丽画卷,在希望的田野上渐次展开。

  环境从一时净到时时净,从一时美到持久美,乡村更加整洁有序、美丽宜居。

  “清理了私搭乱建的旱厕,拆除了房前屋后的羊圈,垃圾不见了,苍蝇不飞了。”西平县蔡寨回族乡蔡寨村党支部书记朱顺兴说,村里4条路3条沟,不仅清洁工经常打扫,村干部也分有责任段。“我们村不怕检查,啥时候来都一样。老百姓也认可得很,以前拎个塑料袋随手就扔,现在自觉地搁垃圾箱里。”

  不是“造盆景”“装门面”,蔡寨回族乡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全乡推进、全域治理,群众举双手欢迎。在全省,已创建3388个“四美乡村”、224个“美丽小镇”、94.6万个“五美庭院”,人居环境工作从点到面再到向纵深推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陈年垃圾彻底清除,97%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85%以上的县(市、区)建立全域一体城乡融合的市场化保洁机制,实现了“一把扫帚扫到底”;

  污水治理逐步展开,乡镇政府所在地、城乡接合部、黄河流域市县、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等地的村庄优先治理,2020年年底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0%,较2018年年底提高10个百分点,污水乱排得到有效管控;

  厕所革命持续推进,2018年以来,全省共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680多万户,其中2020年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153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群众对改厕工作满意度达到93.68%……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最直观的体现。

  郏县安良镇段沟村77岁的张付长以前最愁的是看病难看病贵,现在再也不担心了。他说,“有个头疼脑热就到村卫生室找村医,遇上大病他们说帮俺通过那个啥‘云端’给挂个‘专家号’,对着屏幕就能看病。”

  张付长在村里就能看“专家号”,得益于平顶山市创新实施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平顶山引入家庭医生智能服务平台、分级诊疗平台、云巡诊车等资源,同步对接至乌镇互联网医院平台的2700多家医院,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地享受来自全国的优质、高效医疗服务。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年,我省不断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了80%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达到文明村镇标准。全省2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85%以上,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2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实现全覆盖。

  乡村从风景到“钱景”,从环境美到产业美,美丽环境逐渐向美丽经济转化。

  信阳市平桥区打造郝堂村、新集村等望见山水、记住乡愁的特色村落,满眼绿色引来八方游客。

  兰考县开展“空心院”专项整治行动,部分“空心院”改造成游园、民宿、农家乐、乡贤馆等,变闲置为多用,增加了群众收入。

  修武县以美学设计驱动,用美学项目带动,实现文旅资源效益倍增。七贤镇沙墙村建起的现代化“网红党建综合体”,既有村“两委”办公区、党群阅读区、村民大讲堂,又有乡村咖啡屋、时尚餐饮区、集装箱民宿区等潮流项目,人气十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突出短板的大抓手,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三农”高质量发展的大平台。我省不少地方着力挖掘乡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为“生产力”,让农民端上了“绿饭碗”,吃上了“生态饭”,在乡村振兴中走在了前列。

  奋进新时代,担当新使命。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启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如何让农业更加高质高效、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如何让农村更加宜居宜业、成为人人向往的美丽家园,如何让农民更加富裕富足、成为令人羡慕的幸福职业……河南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仍有一系列问题亟须破解。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中原儿女步履铿锵!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 【决胜2020•河南更出彩】岳寨村:“乡村振兴就要一步步走”

    2021-03-08 15:38:55

  • 住上好房子 鼓起钱袋子——河南省淅川县柴沟村的脱贫之路

    2021-03-08 15:38:55

  • 警惕!河南一连续17天至今无症状的确诊病例出现了!

    2021-03-08 15:38:55

  • 河南:中原粮仓的“丰收答卷”

    2021-03-08 15: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