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读书会”中孕育出革命先期党组织
漯河历史上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在当时的郾城车站,那么漯河的地方党组织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前文我们提到,1920年,爱国进步知识分子田清波创办临颍县蚕校(后改为甲种蚕校),并聘请徐玉诺、叶善枝两位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传播民主思想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
1925年,该校又聘请两位进步教师周仿溪和王皎我。他俩在学生中倡导革命文学,并成立颇具声势的文学团体“飞霞文学社”,吸收蚕校进步学生骨干,通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形式,宣传新思想,反映劳动人民的沉重苦难,揭露和打击黑暗的社会制度。
当时,《河南民报》还为他们开辟了《飞霞》文艺副刊专栏,专门发表他们的文章。“飞霞文学社”是当时河南参与新文化运动并做出成绩的革命文学团体之一,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一朵浪花,曾受到茅盾的好评。另外,进步学生张向明还参加了复旦大学的进步团体——社进文艺部,并在其刊物《白露》上发表充满革命激情的文学作品。
1925年夏,共产党员谷迁乔被蚕校聘请教数学课。谷迁乔,字滋生、子升,曾化名李庆云,1902年生于临颍县固厢乡七里头村。1925年在河南省立第一师范上学时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临颍县委书记、中共漯河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中共开封市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长。1931年1月在开封遭到国民党逮捕,1932年8月在开封英勇就义。
谷迁乔课上讲数学,课下则向学生讲马克思主义,讲俄国十月革命的故事,讲中国革命的道路,讲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前景。他特别注重同学生中先进分子进行个别交谈,签名赠书,建立情谊,引导学生走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暑假过后,谷迁乔离开临颍到省立许昌十四中学任教,虽然他在临颍蚕校时间较短,没有来得及在学生中发展党员,但促使了进步学生更加期望找到共产党。
1926年春,共产党员韩文治受豫东党组织派遣,从杞县来到临颍开展革命活动,选定蚕校为开展工作的重点。韩文治,又名韩光甫,临颍县人,1907年生,1926年在杞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临颍支部书记、县委委员。后在豫西偃师中学、杞县大同中学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时期,韩光甫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解放战争后期到开封做城市工作,后因病去世。
韩文治斗争经验丰富,在杞县曾经历过反革命血腥屠杀共产党人事件。因此,他在临颍从事地下活动一直很秘密,行动很机警。直到1926年秋末冬初才到蚕校阅览室看书,与图书管理员张向明接触,并透露出一些进步思想。
据《漯河革命史》记载,有一次,进步学生张本固、程守道到邮局取杂志,忽然看到一卷写着“韩文治收”的邮件,他们将这份邮件带回学校拆开,看到里面是中共中央主办的刊物《向导》,顿时又惊又喜。他们认定韩文治是共产党员,便按照邮件上写的地址找到韩文治,表达了急切入党的愿望和要求。韩文治并未暴露自己的政治身份,但甚为喜悦,便向他们介绍《向导》的内容,谈论马克思、列宁的学说及革命事迹,称赞同学们追求光明的精神,表示愿意帮助寻找共产党。从此,韩文治与蚕校进步学生建立联系,频繁到蚕校给学生送去《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很快,在几名突出的进步学生中成立了旨在培养革命先进分子的“读书会”。
“读书会”所读书目主要是《向导》和《中国青年》上发表的重要文章。每次学习之前,韩文治总是先介绍国际国内的革命形势,然后共同读一些文章。有时他们还赶到乡下的会员家里开展读书活动。韩文治办的“读书会”实际上是为发展新党员举办的培训班,以此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并进行较为系统的政治教育,为进步学生入党创造条件。韩文治向会员详细讲解党的基础知识,诸如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党,党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员要执行党的决议,严守党的秘密,誓死为党的纲领而奋斗等。同时,韩文治还向学生讲解北伐政纲,分派学员到乡镇宣传北伐的意义,动员群众支持和迎接北伐。这样,学生们不仅对共产主义知识有了认识和提高,而且对国内外的革命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对国内各种政治团体、军事力量有了较明白的认识,分清了敌我,看到了革命的前途,对未来的斗争有了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也坚定了为革命而斗争的信念。此时,韩文治才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了学生。
史料显示,1926年冬,吴佩孚旧部靳云鹗部队驻在临颍甲种蚕校的刘培绪师受国民革命北伐胜利的影响,脱离直系军阀体系,宣布起义,改番号为“河南保卫军第一师”,并仿效武汉国民革命政府成立政治部(即宣传队),吸收当地一些进步青年参加。政治部主任为贾永年,副主任是刚从信阳女子师范入党后回到临颍的周仿溪。
据《漯河市革命遗址通览》介绍,周仿溪原名周景濂,字仿溪,1892年出生,临颍县台陈镇双楼村人。他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秘密活动,多次领导、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于是,韩文治与贾永年取得联系,指派张本固、程守道、张耀南、张向明、程海宇等加入政治部,同共产党员、信阳女师毕业生曹培芝及她的3个同学,一起随部队北上开封、郑州、荥阳一带,深入农村宣传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以及组织农民协会的重要意义。
据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沙颍河怒涛》记载,保卫军后来败退漯河,政治部人员又回到临颍。稍后,谷迁乔又由党组织派遣到临颍师范,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他利用教学之余,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对青年学生进行革命教育,启发学生走推翻中国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他对学生说:“你们恨军阀,都想杀死他们,你们看谁能杀掉他们?把这批军阀杀掉,还会产生一批新军阀,这绝不是杀几个军阀就能解决问题的。这是当今社会本质所决定的。要解决根本问题,必须掀起一场天翻地覆的革命……”
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一批突出的青年学生入党条件已经成熟。1927年1月,已经受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进步学生张本固、张向明、程守道,经韩文治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临颍县第一批共产党员。5月,在韩文治、周仿溪主持下,正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临颍县支部委员会,直属中共豫区执委领导,韩文治任书记,周仿溪、张耀南为委员,全县党员发展到60多名。从此,临颍人民在当地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掀开了进行革命斗争新的一页。
舞阳:进步青年革命活动为党组织成立奠定基础
1925年年底,反奉战争失败后,吴佩孚联奉反冯,部署三路兵力进攻河南,中原革命形势迅速发生逆转,开封局势混乱。党的力量比较集中的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被迫提前放假。学校党组织为使各地学生回乡之后有力地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工农运动,在紧急情况下,组织党(团)员开会,介绍革命形势的变化情况,讲解开展农民运动、青年运动的知识和方法,学习有关重要文件。在该校求学的共产党员、舞阳籍学生石庭桂、郭培轩参加了党组织安排的这次学习,并于1926年年初根据学校党组织的指示返回家乡舞阳开展革命活动。
《漯河革命史》中对石庭桂、郭培轩回舞阳开展革命活动的经历进行了记录。由于当时政治环境险恶,石庭桂、郭培轩暂时不能公开活动。石庭桂住在九街石岗村家中,郭培轩暂住太尉东郭庄村家里,均远离县城。他们以此为依托在当地及北舞渡一带逐步开展活动,每周会面一次,交流情况,研究办法。春节过后,二人约定同去北舞渡看望同学朋友,在天主教堂西偏院会见了同学好友李令一、尚振华、韩明儒等,当天下午又召集附近的鹿庆昌、张洁亭等12人,畅叙友情,议论时政。经商议,他们成立了“时雨学社”,以此联络感情,探讨革命理论,学习宣传党的知识和主张。
据《漯河革命故事选》记载,1926年6月,共产党员吕蕴儒从外地回到家乡舞阳,持上级党组织的介绍信同石庭桂、郭培轩取得联系。河南国民党右派以“实现民治,保卫地方”为幌子,在全省各地建立民治社,实际是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在舞阳组建民治社的活动中,吕蕴儒等同右派势力针锋相对,并与地方劣绅头目展开斗争。1926年秋冬,吕蕴儒在城厢一带负责联系青年师生,郭培轩等则回北舞渡一带开展农运活动。他们用秘密工作的方式,积极揭露当地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和土豪劣绅的罪恶行径,激发人民群众的反抗斗志。
1926年冬,舞阳县在北京、上海、开封、信阳、洛阳等地求学的学生因时局关系,相继回到家乡。1927年3月,吕蕴儒等积极联系各路回乡学生,发动组织建立了“学友会”,焦景青、郭培轩、郭梧轩、李令一、胡灿宇、刘光汉等二十余人参加。为适应开展革命活动的需要,他们把“学友会”的内部组织较为完备地建立起来,吕蕴儒为执委会常务委员,另有执行委员、秘书、组训部长、宣传部长,并分为3个小组。
“学友会”以北舞渡为基地,出版《新舞旬刊》壁报,写评论,宣传北伐军的胜利战况,揭露北洋军阀的反动和腐朽,发动群众迎接北伐军的到来。通过革命实践的锻炼和考验,“学友会”成员中发展了李绍堂、韩明儒、张洁亭、董振宇、董坤婷、李令一等数名共产党员。
接着,郭培轩等又在北舞渡、马村、章化、城关等地发展党员十多名。1927年5月,中共舞阳支部建立,郭培轩为负责人。由于当时舞阳没有建立独立的党组织,中共舞阳支部活动归属中共郾城县委领导。
市委史志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认为,“时雨学社”和“学友会”既是舞阳进步青年革命团体,也是早期党的胚胎组织。他们的活动为舞阳革命形势发展和党组织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基础。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齐国霞 李博昊 特约顾问 刘志伟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