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故事 | ​风雨四百年 会馆又春风

来源:漯河日报 发布时间:2021-03-16 10:38:41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山陕会馆里的彩牌楼。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始设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会馆在嘉靖、万历时期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

  近日,记者来到舞阳县北舞渡镇的山陕会馆,走访了这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遗址。

  郑运卿今年76岁,家住北舞渡镇郑李村。从2017年起,郑运卿开始义务看守山陕会馆。“以后都和会馆分不开了。”郑运卿说。

  历史上,北舞渡镇商贸活动频繁,秦晋商人看到这里是水陆交通要地,便云集于此。为了迎来送往,秦晋商人在关帝庙的基础上,合资改建了山陕会馆。

  在郑运卿的带领下,循着碑文的记载,山陕会馆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起来:康熙六十年,大殿正式建成;雍正八年戏楼落成;雍正九年,大殿两旁建成了两个廊道;乾隆十八年,大殿前又修建了甬道;道光五年,彩牌楼正式建成;咸丰二年,又建了老君殿。不过很可惜,这些建筑大都被毁了,留下来的仅为建于道光五年的一座彩牌楼。该牌楼于1981年被列入《中国名胜词典》,可谓“河南清代牌楼之冠”,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碑文中,记者看到,关帝庙行宫的说法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一直被广泛使用,直到道光六年,碑文记载上出现了“山陕会馆”这个名字。

  “这座正殿伸出来的卷棚有两米多长,主要是为了遮风避雨。雨水顺着卷棚落到大殿和正殿之间的排水沟里,向东排出。”在保存着8个石碑的正殿下,郑运卿说,他小时候还见过这些卷棚,自打卷棚被毁掉以后,支撑正殿的柱子就裸露在外,有的地方已经开裂。

  接着,记者跟随郑运卿来到彩牌楼前,只见飞檐斗拱,精雕细刻。整座彩牌楼坐北朝南,柱子排成“工”字形,边柱与中柱成三角形,中柱和边柱均为圆形,柱下垫有鼓形桑墩,每根柱均有抱鼓石镶裹。两根中柱正面的抱鼓石上,雌、雄两尊张口昂首挺胸的石狮对称蹲坐,似迎八方来客。正面东西木雕雕刻有五弦琴、棋盘、书卷、画轴,寓意君子四艺;反面刻有蝙蝠、鹿、磬、兽,寓意“福、禄、庆、寿”。楼体八面木雕正面分别刻着春牡丹、夏莲花、秋菊花、冬红梅,各有寓意;反面刻三顾茅庐、关羽月下斩貂蝉等故事。主次楼都用灰色板瓦覆盖,主楼正脊用八节透雕花卉的脊筒组成,楼阁两边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驼珠、奔狮。整个彩牌楼轻灵中有厚重,华丽间透着庄严,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风范和独特风格。

  这座精美绝伦的彩牌楼曾差点被毁掉。“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已经把拉倒彩牌楼的绳子绑好了,后来镇上的老人连劝带唬,说这牌楼是当初劳动人民出身的鲁班爷助建的,谁毁了它谁家就会遭报应,红卫兵这才放弃了,彩牌楼主体得以保存。但主楼正中悬挂的“浩气英风”与背面的“忠肝义胆”匾额却被拆了下来,后经“75·8”特大洪水,被冲得不见了,现在大家看到的匾额是舞阳县博物馆派人修复的。

  整修一新的大门上被精装上了“义冠古今”4个大字,朱红色的院墙和花草树木相互衬托,山陕会馆显得更加古朴厚重。近年来,当地政府持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心保护着这个文化瑰宝。这座会馆以其独特的人文气韵让人们在惊喜中找到了珍贵,成为中外游客眼中的新景观。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甫

  见习记者 李宜书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 漯河一大批改建、扩建学校名单公布!

    2021-03-16 10:38:41

  • 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防疫第一线的“志愿力量”

    2021-03-16 10:38:41

  • 沉寂99天后,书声复琅琅!漯河初三学子重归校园

    2021-03-16 10:38:41

  • 让软弱涣散村变模样 ——记郾城区新店镇游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苏二辉

    2021-03-16 10: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