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明
在郑州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我市有两个非遗项目亮相,分别是市级非遗项目木梳制作技艺和传拓技艺。记者联系了木梳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庆伟和传拓技艺传承人张彦伟,两人均来自临颍县。(详见本报昨日01版《我市两个非遗项目 亮相少数民族运动会》)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当前,在人们越来越关注非遗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传承窘境。通常情况下,非遗项目的表演人或传承人一旦离去,精湛的技艺也会随之而去。正如高尔基所言:“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如何把非遗文化传承发扬光大,成了摆在地方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透过新闻报道我们看到,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非遗项目的展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市选送木梳制作技艺、传拓技艺两个非遗项目亮相民族盛会,既充分彰显了我市在非遗项目传承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也让公众感受到了我市非遗文化的深厚魅力,更进一步提升了广大市民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意识。笔者注意到,我市非遗项目丰富多彩,除了木梳制作技艺和传拓技艺,还有心意六合拳、双人旱船舞、铜器舞等,这些非遗项目也丰富着漯河的文化内涵。 让非遗项目更好传承,需要我们为其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通过让非遗展示见人、见物、见生活,激发广大市民的兴趣和热情。一方面,有关部门不妨借助互联网,通过非遗项目网上视频展示,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报道,激发非遗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吸引人们的关注。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不妨把非遗项目融入大型文艺演出中,这样就会使非遗项目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让公众领略非遗魅力。再者,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让青少年近距离体验、感受、学习非遗文化,培养他们对非遗项目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真正乐意去接触、传承这些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