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锋
9月19日,市文联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文艺志愿演出进乡村活动,“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的志愿者走进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何庄村,给乡亲们奉献了一场文化盛宴。(详见本报昨日02版)
文化也是民生。市文联开展演出进乡村活动,不仅提升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品质,而且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样的活动多多益善,理当常态化、制度化。
当前,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文化消费是“软需求”,文化惠民活动要叫好又要叫座,必须尊重市场运作的规律,主动对接文化市场走势和观众现实需求,并且用好市场这只“手”,竭尽全力提供数量更多、样式更全、健康向上、老少皆宜的文化节目,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文化惠民的活力,让群众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同时,对每一个文化惠民项目,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同样不可或缺。
从报道上看,在文化惠民工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等内容,也在一次次活动中向群众宣传普及,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文明新风尚。当下,群众的眼界在拓宽、品位在提升,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此而言,要不断丰富文化活动内涵,注入时代元素,讲好漯河故事,多为群众送去更好、更精、更美的精神食粮,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真正让群众文化生活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丰富起来。
文化惠民体现的是公益性、公共性和社会性,参与的主体是群众。只有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在自创、自编、自演中赞美新生活、展示新形象,实现雅俗共赏、城乡联动,才能使文化惠民激起涟漪效应,这是政府职能部门需要思考的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