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明
“今天我要15棵白菜+15斤白萝卜+10斤黄心菜+6斤菠菜+4斤生菜。下午2点左右送过来。”11月14日上午,郾城区孟庙镇西营村村民孙少华,收到这样的一条微信订单后,提着篮子就去菜地里采摘蔬菜。他借助微信等工具进行网络销售,让蔬菜从地里采摘后,不经中间商,直接送到客户手中。这样一来,蔬菜从地头到餐桌,只需要几个小时。(详见本报11月15日03版《新鲜蔬菜网上卖》)
如今,市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了,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倾向于自然无公害产品。比如,有机蔬菜、绿色水果等,这些备受市民欢迎。但有时,市民到市场、超市购买食材既麻烦又不放心,到底是不是自然无公害产品又很难辨别。另外,不少农民虽然种植了大面积的无公害产品,却往往苦于信息闭塞、销路不畅,这些产品很难走上市民的餐桌,甚至出现了“菜贱伤农”的现象。
如何为无公害产品进城打开一条绿色通道,缓解农民“卖难”、市民“买贵”的尴尬现状,成了一道摆在人们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透过新闻报道我们看到,孙少华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他借助微信等工具进行网络销售,让蔬菜从地头走上餐桌,不仅满足了市民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而且省掉了中间商的层层加价环节,让市民得了实惠,他也提高了收入,可谓一举多得,值得点赞。
我们应该看到,“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网络购物日趋流行,如果让农民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无疑会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一条新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其实,不仅是有机蔬菜,还有绿色水果、有机鸡蛋等,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拓宽销路,农民只要在网上接单、送货就可以了,再也不会为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而发愁了,“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等现象也将会得到有效缓解。
当然,让更多农民搭乘“互联网+”的快车,需要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引导,通过加强对“互联网+”的宣传力度,向农民传播发展理念,让农民通过培训长知识、开眼界,指导农民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