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江
“双11”已经落下帷幕,交易量和快递总量双双再创历史新高。消费者已经开启收货模式,相应地,快递纠纷也浮出水面。和往年一样,包装破裂、货物受损的情形比较普遍,暴力分拣乱象频现。11月13日,媒体航拍福州一家快递公司的分拨中心,只见分拣员踩在包裹堆上,快件被随手扔的满天飞,被踩裂、被摔碎的景象触目惊心;11月11日,镇江一家快递站,快递员在派件时野蛮分拣,遭到市民投诉。
暴力分拣已是快递业顽疾,每逢“双11”更是集中爆发。一家快递站负责人辩解说,由于人手紧张,分拣场地狭小,为了提高效率,才出现了扔抛快递的现象。这理由显然站不住脚,作为承运方,“双11”理应提前安排好运力,哪能以人手不够作为理由?
越是顽疾越要治。舆论年年呼吁,办法其实都是现成的,就是在快递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保障和监控措施。对快递公司来说,“双11”要承担压力,同时也是企业创收的良机。暴力分拣看似提高了流通效率,但企业的长远发展必受其害。个别快递员肆意暴力分拣,伤害的往往是一个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形象。只有采用更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分拣方式,杜绝野蛮粗放的发展模式,才能让企业得到消费者的“好评”。
当然,监管部门在日常严管之外,在“双11”前后,更不能缺位。在巨大的物流压力到来之前,应给企业提前预警;在物流环节,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监控;发现暴力分拣后,应加大追责力度。值得注意的是,去年5月1日《快递暂行条例》已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规范操作,防止造成快件损毁”,肯定了“不着地、不抛件”的管理要求,这是在法律法规层面为“野蛮操作”上了一道金箍。
作为“双11”狂欢最大的赢家,电商也要为消费者上一道保险,使用不靠谱的物流公司看似省下了一笔钱,但事后的投诉、退换货、信誉损失等成本相当高,应当以安全约定倒逼快递企业放弃粗暴的分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