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明
“想问问小孩医保怎么办?”11月15日下午,源汇区八一路社居委的工作人员林瑞敏被居民@了,家住交通路汇鑫紫御家园的刘女士在小区微信群里咨询她办医保的手续,她赶紧在微信群里回复了有关问题。“社区工作就是解决群众最后一米的问题。”源汇区马路街街道有关负责人说,他们通过搭建线上和线下的服务平台,着力解决好社区家门口的问题和群众的身边事,让社区真正成为密切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渠道。(详见本报昨日01版 《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有人说“社区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虽然这句话带有几分调侃,但它反映了社区工作的繁杂和艰辛。一方面,上级的各项工作任务,都需要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去推行;另一方面,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家长里短、纠纷诉求,也需要社区工作人员去解决。如何构建和谐社区,落实好上级的各项任务,回应社区居民诉求,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幸福感,考验着社区工作人员的智慧。 只要肯动脑,办法总比困难多。透过新闻报道我们看到,源汇区部分社区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通过线上建微信群、线下建服务站,不仅让前来社区办事的群众更加方便,而且为各类居民诉求的化解搭建了平台。比如,谁家室外下水管漏水,谁家下水管堵塞,这些居民都可以通过微信群、服务站进行反映,社区工作人员都会及时解决。社区工作人员用暖心、贴心、舒心的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温暖了广大居民的心窝。 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社区就是提供管理服务的最基层单位,是连接各个家庭的纽带。只有社区服务搞上去了,才能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源汇区部分社区的创新做法,为我们提供了生动样板,这里笔者也希望我市其他社区能够从中学习借鉴成功经验,结合实际、举一反三,创新服务居民的形式,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比如,开设社区公益托管班,设立社区心理咨询室,成立社区治理志愿者服务队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