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 刚
“上”与“下”,是一种普遍现象,如上班下班、上山下山、上楼下楼等。延展开来,又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都希望只“上”不“下”,但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如何正确对待“上”与“下”,是对一个人思想境界、格局大小、人生智慧的考验。于为官者而言,更是如此。
《左传·昭公七年》有段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叫正考父的人,他第一次被任命为上卿的时候,是弯着腰受命;第二次被任命为上卿时,是鞠着躬受命;第三次被任命为上卿时,他竟然俯身如弓受命。他在被授予重要职务时谦虚谨慎、如履薄冰、低头做人的品格,成为后人的榜样。
手持自由裁量权的公职人员是人民公仆,每上一个台阶,就意味着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对自己的要求应更严,更要有一颗为民之心。
人生“上”时需慎思,“下”时更是赶考。所谓“下”,即职务由“上”而“下”,条件由“好”而“差”,待遇由“高”而“低”。
历史有鉴。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仕途坎坷曲折,却始终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密州任上,他治蝗抗旱,堂堂太守也“自食杞菊”度日;徐州任上,黄河决口,他“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一道苏堤至今仍造福大众;在黄州、惠州,他力劝百姓改变陋习;在儋州,他传授先进农业知识,直到现在许多地方还有“东坡井”。
“上”与“下”是辩证的统一,犹如盈与亏、浮与沉、聚与散、露与藏、泰与否等,相辅相成。
“下”,有时是“上”的准备,而“上”,又可能是“下”的开始。“上”时不骄不躁、不跋扈,“下”时不恼不怒、不泄气,是为人处世的一大妙方,也是每个公职人员应有的胸襟,更是为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
路在脚下,但路的意识要始终在心上。顺风时注意退路,失意时要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