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海
“做邻居这么多年,跟一家人没啥区别。”在市区滨河路冶金厂家属院,祁翠平、巩秀荣成为邻居已28年,两家人平日里互相帮助、亲密无间,从没有拌过嘴,吵过架。(详见本报昨日04版《好邻居互帮互助28年》)
祁翠平和巩秀荣的邻里情,实在难得,也令人羡慕。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在祁翠平和巩秀荣两邻居之间体现尤为明显。
然而,现实中与此相反的却是“对门不相识”的尴尬频频发生。朋友王女士曾给笔者讲过一件有关她的事:有一天晚上,她独自一人回家,发现一名陌生男子一直跟在自己身后,而且一直跟着上电梯到达同一楼层。她心中害怕,便大声喊叫示警。隔壁邻居闻声赶来,却发现男子原来是她的对门邻居!
一场乌龙闹剧,暴露出“对门不相识”的尴尬邻里关系。曾有某媒体对邻里关系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约4%的被调查者表示“认识,关系要好”,约18%的受访者表示“认识,仅见面打声招呼”,回答“不认识”的约占62%。这样的尴尬无疑值得反思。
如何让邻里之间熟悉起来,甚至像祁翠平和巩秀荣一样,彼此互相帮助、亲密无间?首先,邻里之间要化被动为主动,与邻居坦诚相见,平时多走动,遇事多帮助,拉近邻里关系。其次,社区和业主委员会应发挥积极作用,可以举办一些能够增进邻里情的活动,比如街坊宴、百家宴和邻里节、美食节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促使邻居之间多走动,增进邻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