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网讯(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甫)日前,召陵区被省交通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联合授予河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是我市获此殊荣的唯一县区。
近年来,召陵区将建设“四好农村路”作为全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持续投入,精心管护,为全区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改善、农民增收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持续投入 形成大交通路网
县道畅,乡道环,村村公路都相连。在召陵区广大农村,一条条道路大的犹如主动脉,小的似“毛细血管”,将全区208个行政村紧密连接。从一组数字可见一斑:该区新修、改造农村公路总里程748.19公里,其中县道4条51.88公里、乡道26条222.21公里、村道353条474.1公里。
“这种投入力度成就了召陵区区划以来‘建设里程最长、工程质量最好、服务功能最强、群众满意度最高’的四个之最。”召陵区交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借助“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活动,促使全区“七纵九横”的大交通路网快速形成,为提升全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奠定了有力基础。
面对公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生产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严峻形势,召陵区委、区政府想尽办法,克服重重困难,不等不靠,负重前行。尤其是在“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中,召陵区在工程建设中严把质量关,坚持“七公开”,落实“三控制”、“三检制”等,全程监管,跟班督导,实现了农村公路建设速度和质量的良性协调。据不完全统计,该区三年来新上97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9116万元,新修农村公路67条,全长162.9公里;投资500万元,改造危桥7座。
精心管护 精品公路不断涌现
村内,家家户户门前均有一个小花池;村外,主干道两旁栽植了红叶李等绿化树木,道路提示牌、警示标志等有序分布。“这条路以前是坑多泥多,农资运不进来,小麦、玉米运不出去,整个村子犹如一座‘孤岛’。”召陵区青年镇河崔村村民崔留德告诉记者,因为这条出村路,村民们吃了不少苦头。2015年,村里、村外的主次干道开始整修,河崔村的道路一下子成为全镇乃至全区的精品公路。
巨变的背后是扎实的工作。召陵区以“绣花功夫”管护农村公路,筑牢安防工程,加强路政管理,全区农村公路面貌和服务功能有了大的改观、新的提升、质的飞跃。
在道路美化方面,该区按照全省“四好农村路”创建有关标准和要求,对过街过村路段,采用新工艺、新材质,提高路容路貌的整体形象。通过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活动,共整修疏通边坡、边沟85公里,种植大叶女贞12000余株,铺设草皮12万余平方,修剪、罩白路林200多公里,治理美化桥梁5座。
在道路安全方面,该区近年来先后设防撞护栏5.4公里,安装标识标牌、警示标志400余块,埋设安全桩200多根,规划道路标线170公里,设置固定安全宣传牌36处、公路文化宣传牌136处。在路肩培护工作中,该区实施“四定三分”工作法,即定片区、定路段、定里程、定人员,将任务分解到所、量化到站、落实到人。近几年,全区完成县、乡道路路肩培护21条,长177公里。
在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工作中,召陵区去年先后清除私搭乱建违章占道建筑100多处3000多平方米,架设限高设施6处,有效处置各种路面病害30多处。
项目入村 农村经济飞速发展
一路一特色,一路一风景。在召陵镇白庄村、老窝镇支毛陈村,8000多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区和1500平方米的农村公路驿站专门设置了50多个停车位,还配备了洗手间、休息室、休闲广场、品茶台等。在一些过村路段,“劝学亭”“思乡堂”“国学馆”等特色场馆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各种特色项目的持续入驻,召陵区农村客运服务网络持续发力,极大地推动了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全区通过强力实施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开通客运班车线路7条,建制村通班车率达100%。现有从事物流运输业的家庭900多户,物流运输企业35家,年货运量达98852吨,运营里程达3357万公里,货运周转量达3.3亿/吨/公里,基本形成了多元、高效、及时的货运物流体系。
伴随着农村公路的大力建设,近年来,召陵区广大农村先后涌现出食用菌产业基地、瓜菜生产基地、大棚产业园、特色种养基地、农家乐等300多个,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100多家,土地流转18万亩。“四好农村路”让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召陵区实现全面小康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