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网讯(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 辉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林润)
11月20日早上7点多,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郾城区龙城镇庙赵村,村民赵会志端着盛满玉米粒的瓢来到鸡舍前,开始喂鸡。鸡舍里全是麻鸡品种。今年年初,郾城区残联送来时还是一群小鸡娃,现在很快就可以开栏售卖了。
这边赵会志在喂鸡,他的二弟赵会阳升起地锅蒸煮,锅里有红薯、紫薯、土豆。红薯有红瓤的、白瓤的、黄瓤的,都是自己家地里种的。
兄弟俩一边忙活一边打手势,一天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弟兄四个全是聋哑人
赵家有弟兄四个,全是聋哑人,家里穷在庙赵村出了名。也因为穷,四兄弟都打了“光棍”。老大赵会志今年67岁,老二赵会阳患有眼疾,老四赵会罗患有气管炎,唯独老三赵小毛有点劳动能力。
身处这样的家庭,既听不到也说不出,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咋样才能脱贫?
得到多项扶贫补贴
带领记者采访的庙赵村村会计芮贵有和赵家是老相识,常去看望兄弟四个。他比划了一番手势,赵会阳很快就懂了,跑回屋掂出来一个塑料袋,拿出四张红皮存折,高兴地冲记者招招手。“嗯!嗯!”赵会阳急切地打开存折,指着上面的内容让记者看。
困难补、重度补、耕地补、医疗补、粮补、电费补……只见存折上是密密麻麻的各种补贴钱款。记者看完,赵会阳咧开嘴笑起来,还竖起了大拇指。
“他的意思是,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好,给他们的补贴钱帮了大忙。”芮贵有笑着解释说:“这个赵家老二心里有数着哩,兄弟四个,他是‘掌柜’,钱都在他那儿保管哩。”说完,芮贵有又冲他伸出一个数钱的手势。
赵会阳又高兴地跑回屋,拿出一个钱包,掏出一张张百元大钞让大家看。
“金融贷项目他们每年可以领到1280元,到户增收项目他们每人每年是880元,企业联村包户项目他们每年可领到1000元。”村党支部书记芮要钦说,赵家四兄弟是建卡立档贫困户,除了可以享受到政府的各项扶贫资金政策,驻村共建单位、镇政府,包括村里,根据他们家的情况,也有相应的帮扶政策。
生计有着落,住上新房子
老大赵会阳已经享受了“五保”;老二赵会阳眼疾治好后,可以去村里的一家企业打零工;老三赵小毛已经安排到镇上一家食品厂打零工,每月能挣千把块钱;老四赵会罗住在二姐家,由他们照顾。除此之外,赵家还有5亩地,收打粮食,驻村干部和村干部都帮忙,粮食钱分文不少交到他们手里。
“他们兄弟还在家门口开了一块小菜园,自己种蔬菜吃。吃不完的蔬菜,小毛拉到食品厂,厂老板全包了,前几天刚拉过去一车萝卜和白菜。”芮要钦说。
生计有了着落,住房也得到了改善。赵家原来是低矮的瓦房,漏风漏雨。村里给他们申请了危房改造,盖起了三大间新房。芮要钦自掏腰包,赞助了5个铁制的防盗门。记者来采访的前一天,村里还帮他们家通上了天燃气,拧开燃气灶就能开火做饭。
赵家四兄弟虽然听不见、不会说,但是不懒惰、不邋遢,把小院收拾得非常干净。房前开了一个小苗圃,一串串鲜红的辣椒挂在屋檐下,在风中荡来荡去。
“老大、老二都会做饭,包饺子、包包子……”听着村干部的介绍,赵家兄弟们脸上露出笑意,他们最多的举动就是举起大拇指轻轻弯曲,表达心中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