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鹤琦 张晨阳 通讯员 张帆
这是一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时刻的“冲刺之战”。
这是一条拔掉穷根、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
这是党心民意同频共振、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生动实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郾城区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愈发嘹亮。58个区直单位的科级干部、业务骨干以及派驻第一书记全部下沉到脱贫一线,深入全区136个有脱贫任务的行政村,开展“千名干部大走访、千名干部包千户”专项行动。千余名干部身上带着“军令状”,眼里盯着“倒计时”,手中拿着“作战图”,聚焦贫困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走村入户、蹲点摸排、查漏补缺,将“问题清单”逐一变成“服务清单”,最终化作“满意清单”。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区38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走访完毕,集中解决群众合理诉求570余件,解决率达95%。
产业带动真脱贫
岁物丰成。虽已隆冬,依然是新店镇薛庄村贫困户李长路的收获季节。2019年12月25日,李长路和爱人张会霞在自家香菇大棚里采摘香菇。“前段时间头茬收了1万多斤,收完这第二茬,就等着安安稳稳过年了。”
李长路因脑瘤手术后遗症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贷款承包了2座香菇大棚。2019年10月,香菇喜获丰收,销路却成了新难题。区卫健委派驻薛庄村工作队在大走访中了解情况后,结合全区正在开展的消费扶贫活动,协调相关学校、医院等单位与其签订了长期购销协议,帮助李长路拓宽了销售渠道,巩固了脱贫成果。李长路也从曾经的贫困户成了十里八乡的“明星户”。“香菇种植技术掌握了,香菇销路也不愁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李长路满脸喜悦地说。
在李集镇陈东村,贫困户陈新民同样尝到了自主创业脱贫致富的甜头。陈东村第一书记尚俊涛多次到陈新民家走访。了解到陈新民有养羊致富的意愿后,尚俊涛积极联系技术员为陈新民进行技术培训,并通过金融扶贫小额贷款帮助解决资金难题。目前,陈新民的养殖场达200平方米,养了28只山羊,一年收入三万多元。
成为脱贫典型的陈新民不满足于现状,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带动其他村民共同致富。
脱贫攻坚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郾城区注重“志智双扶”,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自主创业,不仅攻破了贫困户眼前的贫困堡垒,还构筑起了久久为功的致富产业,激发了贫困群众想发展、促发展的内生动力。
立足民生暖人心
“金书记三天两头就来俺家帮忙,跟俺聊天,问俺的生活,给俺想办法。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俺家日子越来越好了。”李集镇大王村贫困户中的重点户李俊花说。她独自一人带着上学的孙子、孙女,家庭负担很重。区住建局派驻李集镇大王村第一书记金锋作为李俊花的包户干部,始终关注她的生产、生活,积极为其申报“危房改造”“六改一增”等扶贫项目,并经常与她聊天谈心,为她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她坚定生活信心。
区卫健委派驻商桥镇后甄村第一书记刘鑫在走访中了解到村里缺少路灯,村民夜晚出行不便,就筹集资金9.8万余元,为村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04盏。贫困户李桂花的儿子务工路上出了车祸,李桂花又不慎摔断胳膊,母子二人双双住院。刘鑫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帮助他们办理住院报销手续,又为李桂花协调落实扶贫项目分红资金2500余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千名干部大走访、千名干部包千户”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广大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将贫困群众的冷暖记在心头,每月进村入户帮扶不少于4天,确保帮到点上、扶到根上。随着一系列民生堵点相继打通、一系列民生痛点得到解决、一系列民生盲点得到治理,扶贫干部真正温暖了贫困群众的心。
激发动力争脱贫
“俺一年下来能挣将近两万块钱,平时还不耽误照顾孩子。”龙城镇钮王村的贫困户王春霞说。王春霞的丈夫去世了,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帮扶干部第一时间到王春霞家中慰问,不断做她的思想工作,并为她找到了分拣羽毛的工作,让她重燃了生活的希望。如今,龙城镇依托羽绒羽毛特色产业,已带动了12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厂务工。对于不便外出工作的贫困户,该镇通过免费发放羽毛、安排在家加工、统一收购的方式,带动59户贫困户足不出户实现增收。
新店镇齐罗村的一家养殖公司采取“分户认购、集中养殖、统一管理”的模式,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代养育肥牛,已带动齐罗村及周边的张店、周庄、锁梁等6个行政村44户贫困户实现了当年养殖当年收益的目标。
新店镇薛庄村贫困户刘桂菊在帮扶干部的引导下,积极发挥“民间女红”手艺特长,在顺利脱贫的同时,还弘扬了传统工艺。她制作的虎头鞋、猫头鞋等多件绣品被区文化馆收藏,她本人多次受邀参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不等不靠,争相脱贫,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就是检验干部能力的“大考场”。郾城区广大干部正带领贫困群众勠力同心,凝聚全面“清零”的强大合力,为决胜脱贫冲刺之战蓄足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