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花海郾城”建设如火如荼,这其中活跃着许多贫困群众的身影,他们栽草、植树、撒花种,干得热火朝天。“镇上照顾我,让我种树栽花,还跟我签了临时用工协议,干一天活就有60块钱的工资。外面空气好,活也不重,心情也好!”裴城镇胡刘村贫困户贾书克高兴地说。
为增加贫困户收入,该区结合当前疫情防控、“花海郾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开发了保洁员、疫情防控点值守员等临时公益性岗位,按照每人每天60元的标准发放工资,安置贫困户临时就业124人。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郾城区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五力齐发”抓牢抓实脱贫攻坚工作,确保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收官战。
实行挂图作战,持续加力。该区先后印发了《郾城区脱贫攻坚春季行动方案》《郾城区应对疫情影响促进农村贫困群众增收十项措施》等文件,实施台账式管理,挂图作战。推行县级干部分包镇联系村工作制度,21名县级干部深入一线,理思路、做决策。全面推行“339”工作法,镇村联动,包片班子成员和包村干部经常深入村组,村干部和第一书记走访群众,排查问题,掌握实情,做到心里有数。
落实工作责任,凝聚合力。采取专班跟进模式,对全区剩余166户435人未脱贫人口,实施“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在原有帮扶责任人不变的基础上,每户增加一名帮扶责任人,加大帮扶力度,做实帮扶工作。
推动区直各单位骨干力量下沉一线解难题,当好扶贫政策的“宣传员”、政策落实的“监督员”、社情民意的“联络员”,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村级脱贫责任组一道,开展 “六个一”精准帮扶。
推动持续增收,精准发力。疫情发生后,郾城区紧盯带贫企业复工复产,着力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题。一季度新设立贫困公益岗位34个,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公益岗位在岗人数达到693人;结合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按照每人每天60元的标准发放工资,安置临时就业人员107人。全区排查出的1590名有就业需求的贫困劳动力中,已有1580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99.37%,其中,外出务工411人,就近就地务工1169人。落实金融扶贫政策。一季度全区新增扶贫小额贷款19户7157万元,为211户有续贷需求的贫困户追加扶贫小额贷款45.6万元。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动员机关事业单位、涉农龙头企业、大型商超及电商企业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期间共帮助贫困户销售麻鸡2200余只、香菇550斤、草莓800斤、鸭蛋170箱、粉条210箱,累计销售额近17万元。
强化产业支撑,多方助力。该区把产业扶贫作为摘“穷帽”、拔“穷根”,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紧紧围绕贫困户可持续增收,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安排科级干部和市派、区派第一书记分包全区10个带贫企业和8个产业扶贫基地,“点对点”指导帮扶,重点解决企业复工复产中遇到的防疫物资紧缺、交通物流不畅、用工招工不足等问题。目前,全区18家带贫企业(产业扶贫基地)已全部复工复产,带动55名贫困劳动力返岗务工。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疫情防控期间,坚持项目推进不放松,加快推进设计、评审、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已开工项目12个,开工率100%。
完善兜底保障,增强定力。紧盯剩余166户435名未脱贫群众,因户因人施策,借助现有资源,强化兜底帮扶。对重度残疾人员,依托残疾人康复中心,实行集中托养;对精神残疾、智力残疾人员,依托精神健康帮扶中心,实行集中康养;对独居老人户、独居五保户,依托各镇(街道)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对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下余兜底贫困人员,协调相关行业部门,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日常代办服务、康复照护服务等,实行居家养老。发挥“防贫保”作用。针对非贫低收入户、非高标准脱贫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三类重点人群,实施第三方兜底保障,保障范围主要是因病、因灾和因学致贫,最高赔付比例可达100%,进一步织密了防贫保障网。张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