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网讯(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鹤琦 通讯员 姜科峰)大刘镇塘河北村,千余亩的中草药基地远近闻名,虎杖、丹参、白芷、白芍、夏枯草等多种中草药热销国内外,被河南中医药大学确定为教学试训基地;
干河陈乡姬崔村,村民变股东,先后打造了金三角花卉市场、金三角美食广场、金三角全民健身中心等村域项目,营业收入稳定,每年为群众分红,2018年群众分红346万元;
空冢郭镇前朱村,荒坑、荒沟、荒园、荒片、荒宅悄然“变身”,成了花园、果园、菜园、游园等。房前屋后绿意萦绕,坑塘清水碧波,鱼戏莲叶间,宛若一幅山水画卷;
问十乡宋庄村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运动会、中秋座谈会早已形成惯例,成为村民争相参与的“盛会”、津津乐道的“精神食粮”;
……
走在源汇区广袤的乡野,到处是乡村振兴带来的欣欣向荣景象。近年来,源汇区紧紧围绕全市“四三二一”工作布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盘活沉睡资源,拓展农业空间,精心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魅力乡村,全区乡村振兴步履铿锵,群众交口称赞。
源汇区第一时间绘就乡村振兴“总蓝图”,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源汇区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脱贫攻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秀美源汇建设、生态水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8个重点工作组,分别由一名县级干部牵头,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分工协作,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安排,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强力推进。
舞好“指挥棒”,坚持兴产业、美村容、树乡风齐头并进,源汇区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拓宽“路子”,产业兴旺村民富。源汇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漯舞路为轴心,在主干道沿线重点调减秋季玉米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做大做强蔬菜、烟叶、辣椒、土豆、大豆、水产等特色产业,不断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全区发展优质大豆3.5万亩、红薯5000亩,渔业养殖8600亩。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确保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农业标准化生产达100%;
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拥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七个、有机农产品基地一个;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企业一家。全区已培育出三剑客奶业公司、石磨坊面业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把79个行政村按照发展示范村、发展潜力村等类型进行分类,逐村制订发展规划,实行分类指导。通过产业支撑、资金入股、市场带动、资产租赁、合作引领等模式,多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逐步减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消灭“空壳村”,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今年上半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2741万元,增幅为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93.7元,增幅为8.6%。
擦亮“面子”,美丽乡村遍地开花。全区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运营全面步入正轨,统一管理,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今年上半年,“美丽小镇”建设完成1个,“四美乡村”创建完成5个,“五美庭院”完成1200户,“一宅多园”建设完成94个,村庄游园建设完成34个,坑塘治理完成319个。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区已改造三格式化粪池户用厕所3328户、其他卫生厕所4863户,圆满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启动“秀美源汇”建设,全区生态廊道建设完成5735亩,完成市定目标任务的114.7%;“三路一河”重点生态廊道绿化面积完成4193亩,完成市定目标任务的139.77%。全区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充实“里子”,文明乡风劲风吹。各乡镇、村建立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31个,通过集中讲授、分散交流、实地培训等方式,向群众宣讲十九大精神、惠农政策等。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孝老敬亲理事会制度,将移风易俗全面融入村规民约和“五会”章程。按照“一村一品”要求,打造状元村陶桥村、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大陈村、孝文化教育基地曹店村、革命老区望天村、红色教育基地蔡庄村、村史文化浓郁的姬崔村等21个特色文化村。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各乡镇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
如今的源汇区,农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源汇区正铆足了劲,进行新一轮的科学谋划,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