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蒿中刚)在召陵区天桥街道漓江路社区,有一个被称为“亲情苑”的小区叫棉麻龙泰小区,由两个“三无小区”组成:一个是建于1992年的户均不到100平方米的棉麻公司家属院,一个是建于1999年的户均200平方米的龙泰星级花园。这两个“三无小区”在社区党建引领下探索社区自治,成为一个共用小区大门、统一自治管理的“亲情苑”。
一走进小区,记者就看到整洁的路面、停放有序的车辆……“这全部都是小区居民自治委员会自己管理的结果,连修剪树枝都是他们自己弄的。”漓江路社区主任靳会杰向记者介绍,“以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为契机,我们在这两个小区成立了统一的党支部,通过党员带头,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小区值守工作。大家通过值守小区,增进了感情……”小区有了组织,就容易管理。大家积极参与管理自己的家园,实现了真正的“民事、民议、民建、民享”。
“这两个小区的居民原来都不认识,通过大家轮流在大门口值班,加强了交流和沟通。”一提起社区管理,靳会杰像有说不完的话,“我们社区的特色就是志愿服务。整个社区有3000多名注册志愿者,还有1000多名流动志愿者……”记者了解到,早在2017年,漓江路社区就被中宣部、民政部等12个国家部委联合评定为全国“4个100”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学雷锋联络站”等。
“社区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对于“三无小区”的治理,靳会杰自有一套办法。
今年79岁的余润华是小区最早的一批居民。提起小区现在的情况,他感慨万千:“你是没见过我们小区以前的样子,脏乱差不说,一到晚上,在附近饭店吃饭的人就把这里当厕所……现在好了,智能门禁启用,居民刷脸、汽车刷车牌才能进来。看看小区现在多干净!”
“我们现在没用物业,仍然坚持居民轮流在大门口值守。大门口成了大家的一个交流点,可以随时和邻居闲聊、交流想法。”小区居民自治委员会副主任余道慧说,这大概就是“亲情苑”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