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党梦琦
通讯员 刘松涛
“前段时间刚卖了十几头猪。再过一个月,这圈猪又能卖了……”9月15日,召陵区召陵镇张三岗村村民张三勇对记者说。
张三勇今年42岁,2002年因脑出血落下了后遗症,走路有点儿跛,说话也不太利索。2016年,张三勇的父亲去世,母亲生病生活不能自理,家境十分窘迫,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虽然享受国家补助,但张三勇身残志坚,不等不靠,努力脱贫。“开始我养了两头母猪,镇里、村里的干部都很支持,还专门安排畜牧专家上门传授技术。”张三勇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养的两头母猪第一窝共产崽19只。这使他脱贫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
2018年、2019年,村里帮张三勇申请了小额贷款。“他想干,咱就帮他,尽量让他甩开了膀子加油干!”张三岗村党支部书记张根生说。
除了鼓励贫困户办养殖场,召陵镇还发展家庭农场“代养”,让贫困户养“合同鸡”、赚“分红钱”,既让贫困户减少风险,又不用担心销路。这是召陵镇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
说起家庭农场“代养”这件事,召陵镇卢庄村63岁的卢庆朝就是受益者之一。
卢庄村党支部书记卢建华有一个养鸡场,主要生产无公害鸡蛋,品质好、价格高,大多销往上海、广州等地。2018年7月,为让贫困户有更加稳定的收入,卢建华吸纳了村里两名贫困群众到养鸡场工作,其中就有卢庆朝。“卢庆朝身体不好,没有就业门路,家里日子过得很紧巴。他在养鸡场主要负责拾鸡蛋、清理鸡粪,活不累,还能照顾家。”卢建华介绍,2019年年底,他提出帮贫困户代养鸡苗,免费提供场地、技术指导,并帮助进货、销货。
“我买了5000只鸡苗,现在已经开始下蛋了,每斤鸡蛋能卖6元,1年保底增收2万元。”卢庆朝感激地说。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召陵镇党委兴产业、带就业,着力培育和发展能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
育特色、建基地,以公司或合作社为龙头集中发展。白庄村将贫困户土地按照一年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到富硒产业园产业扶贫基地,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年终享受分红,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除分红外,还可在基地务工增收;辛庄村将贫困户土地按照一年每亩750元的价格流转到合作社,同时为贫困户里的弱劳动力提供公益性岗位,既解决了他们的农业生产问题,又让他们增加了收入。
依托传统种植、养殖优势,合作社带动农户分散经营。其中,以大徐西瓜、拐张葡萄、张三岗生猪养殖最为典型。今年,大徐村全村西瓜种植面积达1400多亩。目前,该村已为4户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20万元,全部发展大棚西瓜种植。
特色加工业发展强劲,转移就业效果明显。该镇现有规模以上电料加工企业22家、新型建材企业9家、食品加工企业26家。由于贫困人口中的普通劳动力大多因家中有病人或残疾人无法外出务工,这些企业在转移就业、带贫脱贫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全镇共有200多人在这些企业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