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俊霞)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我市成立了保粮食安全专班,统筹粮食生产工作,紧紧围绕保粮食安全重任,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千方百计抓生产、保供给,全市粮食、畜牧、蔬菜生产稳步推进,夏粮再夺丰收,总产达到110.6万吨,平均单产504.25公斤。
抓好稳产保供。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全市耕地保有量284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39万亩,夏粮种植总面积219.52万亩,比去年增加0.52万亩。今年12.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正在抓紧推进,预计11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在全省创新开展高标准农田设施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以配电台区为基本单元,建立乡、村、台区“三级网格”,配备“一长三员”,建立完善有人管护、有钱维护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高标准农田设施长期有效发挥作用。依托我市已建成的26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对农作物“四情”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粮食生产管理过程精准化、智能化。统筹运用群防群治、统防统治、自防自治等方式,对小麦病虫害开展精准防控。今年夏粮生产期间,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麦田管理,按照“五个到位”要求,打赢了“两病一寒”防治战役,各类灾害没有造成危害,为全年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秋粮生产形势较好,秋粮面积达到186.58万亩(玉米120.61万亩、大豆58.32万亩、红薯7.1万亩、杂粮0.55万亩);病虫害总体发生较轻。
抓好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临颍、郾城、召陵3个全省绿色高效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基地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2019~2020年,以新麦26、丰德存麦5号等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09.97万亩,占麦播总面积的47.4%,占比居全省第一。9月8日,我市在全省“三秋”生产电视电话会上围绕打造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作了典型发言,副省长武国定对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工作给予表扬。狠抓蔬菜基地建设,着力提升蔬菜生产供应能力。截至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0.2万亩,完成目标任务的75.25%;蔬菜总产量达到127.8万吨。同时,主动对接京津冀、江浙沪、港珠澳大湾区等重点地区消费需求,拓展大中城市消费群体,扩大域外蔬菜市场占有份额,推动我市蔬菜产业走出去。
围绕“保基本民生”,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全力以赴做好畜产品稳产保供。截至8月末,全市生猪存栏183.2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8.29万头,分别恢复到2017年的91.14%和88.79%。2020年,全市共新认证 “三品一标”40个,全市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54个、绿色食品34个、有机农产品1个。今年7月,5个县区全部通过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审核验收。
抓好联合体建设。我市研究出台《关于支持小麦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推进“三链同构”若干措施》《关于持续推进“三链同构”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率先在全省启动小麦产业联合体试点建设工作。目前已组建运营的雪健面业、南街村集团、中粮面业等7家优质小麦产业联合体成效明显,签约优质小麦种植订单35万亩,辐射带动60万亩,联结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80多家、食品企业50多家。9月初,金囤种业玉米产业化联合体挂牌运营,天嘉玉米产业化联合体正在加紧组建。重点抓好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确保全市千亩以上单品种种植基地达到350个、优质专用小麦单品种专收率达到95%以上、单品种收储仓容达到20万吨。加大金融保险等支持力度,着力解决好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专收专储能力不强、利益联结不紧、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让联合体成为推进粮食产业“三链同构”的有效载体。定期召开小麦全产业链产销对接会,组织联合体内食品加工企业、面粉生产企业、种子企业、收储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进行对接洽谈,落实好“五级订单”。截至8月底,全市已收购订单小麦15万吨,其中收储优质专用小麦7.1万吨,已生产工业专用粉21万吨,初步实现了优粮优种、优粮优收、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
抓好服务保障。持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今年共争取上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034万元,占市定目标任务的161.4%,目前已发放农机补贴资金2827.414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1299台套。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56.4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1%。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确定了粮食应急供应企业88个,建立国家、省、市级粮油价格监测直报点19个,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对现有4.4万吨市级储备粮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重点满足面粉企业对单品种优质小麦的需求。同时,利用托市收购政策,优先支持订单小麦收储。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和农业保险——上半年全市银行业机构涉农贷款达418.18亿元,较年初增加14.73亿元,增长3.65%;全市种植业承保240.92万亩,同比增长21.12%;养殖业承保2769.11万头(只),同比增长179.03%。保费总额达1.32亿元,累计赔付3540.47万元,提供风险保障26.8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