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网讯(记者 谢晓龙)志智双扶增动力,消费扶贫创特色,金融扶贫惠民生……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市坚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决心不动摇,主动探索、锐意创新、破解难题,六项举措促脱贫攻坚质量提升,努力让乡村美起来、产业强起来、生活好起来,一项项工作亮点纷呈。
“宅家出彩”“宅家帮”促志智双扶。疫情期间,组织贫困户开展“五美庭院、宅家出彩”活动,大清扫、大消毒,改善户容户貌。开展“宅家帮”活动,引导贫困家庭学生在学习之余,力所能及帮助家庭干农活、做家务,增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围绕“停课不停学”,解决了637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网上学习的困难。对55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一人一案”台账和“一对一”学习帮扶机制,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参加网络学习。
“三社联保六个一批”织密兜底保障网。聚焦脱贫攻坚决胜收官的目标,针对剩余贫困人口因病因残致贫占比高、靠自身发展脱贫难度大的实际,紧盯无自理能力、半自理能力和高龄独居特困供养人员等特殊贫困群体,创新落实“兜底保障脱贫一批”的工作要求,研究实施了“三社联保六个一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居家赡养一批、亲情代养一批、村内托养一批、乡镇供养一批、收治医养一批、集中托养一批)兜底保障模式,托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兜住最根本底线。
“1+2+3”消费扶贫创特色。用好一个标识。统一制作扶贫LOGO,采取共享、共用、共推等方式,授权符合条件的企业、合作社、商超等经营主体使用精准扶贫LOGO,设立扶贫基金,授权企业按配送销售额的3%捐赠到扶贫基金。扶贫LOGO于2020年6月投入使用以来,已接收捐赠16万元。搭建两个平台。搭建线下销售平台、电商平台,全方位帮助企业推广销售本土扶贫产品。1~10月,网络销售农产品价值2.7亿元,带动就业创业2629人,其中贫困人口296人。打通“三个环节”。打通供应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解决好扶贫产品“进得去”、农副产品“出得来”、消费扶贫产品“卖得了”问题。我市消费扶贫的特色做法被省扶贫办《脱贫攻坚动态》专期刊发,并在《河南日报农村版》头版刊发。
“6+3”模式加强金融扶贫。坚持扶贫小额信贷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推行“政府+银行+企业+基地+农户+保险”“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引导贫困户(含边缘户)参与生产经营全过程。坚持把金融扶贫与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紧密结合,围绕食用菌种植、小辣椒种植、大蒜种植、牛羊养殖等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地推出了“蘑菇贷”“辣椒贷”“养殖贷”等小额信贷项目,促进扶贫小额信贷与具体产业项目无缝对接。同时,把防范金融风险作为工作底线,构建金融扶贫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双增”行动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村级党组织发展活力”的“双增”行动为抓手,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探索推行以飞地经济、龙头带动、资产出租、资产入股、土地托管、靠大联大、服务创收、乡村旅游、电商带动、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复制、低风险、稳收益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十种模式”,为全市集体经济薄弱村提供样板。我市的经验做法入选中组部编印的《集体经济案例选》和全国基层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并在全国、全省多次介绍经验。
“选派+后援”充实驻村帮扶力量。2020年初,在保持全市驻村第一书记队伍稳定的基础上,我市从市直、县(区)直单位优秀年轻干部中逐级推荐遴选327名驻村干部入村工作(全市目前在岗的省、市、县区驻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948名),创新“选派+后援”方式,明确30家驻漯单位及重点骨干企业参与结对帮扶,增强了帮扶力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工作的十八条措施》,推动发挥“尖兵”作用。持续开展“驻村之星”评选活动,树好了导向、激发了干劲。